传统风格的建筑与亭台水榭融为一体,街道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忙碌着……漫步鲁黑村中,这一方乡愁处处可感可享。鲁黑村是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一个小村子,经过几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厕所的变化。鲁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天花告诉记者,以前村子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是旱厕,不仅味道大,还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旱厕改成了水厕,村里也建起了干净卫生的公厕。村民们幸福感提升了,来旅游的客人也舒心了。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之中,云南省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聚焦硬任务、采取硬措施,3年间累计新建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39.37万座、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无害化卫生公厕11194座。目前,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57.49%,所有行政村均有1座无害化卫生公厕。
农村“厕所革命”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命,推进起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2018年-202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共召开全省性现场会或电视电话会议5次,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特别是农村“厕所革命”作全面安排部署。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20余次,研究推进相关工作。各地均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深入抓。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晖说:“就云南农村而言,‘厕所革命’这项重大民生工程要想顺利推进,必须有一套完善的顶层设计和一套科学的技术路线,还要有一套能够抓得实、抓到底的考核、督促、反馈、整改机制。造福百姓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
为此,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经过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后制定《云南省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农村厕所改建技术指南》等文件,并结合云南实际,建立了农村改厕技术指导员制度,制定《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评估办法》,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农村“厕所革命”督导。
改善民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3年来,云南各地大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运用农村“厕所革命”资金和群众投资投劳开展改厕工作。据了解,云南省共支出农村“厕所革命”财政奖补资金253109.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03363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49746.32万元。
在饱受了半个世纪的山体滑坡隐患威胁后,红河州屏边县玉屏镇平田村终于搬迁进了彝家新村——新石头寨。回忆起刚嫁到石头寨的生活,村民杜应芬说:“那会儿,家里的厕所同猪圈建在一处,两三根木头搭在粪坑上面,用几捆柴遮挡。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多得不得了,远处就能闻到臭味。”
如今,新村里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建了干净、卫生的水厕。杜应芬开心地说:“没有想到,在农村也能用上和城里一样的厕所。现在,方便完一放水就冲走了,屋外建有化粪池,一点儿臭味也没有。”
与新石头寨相比,云南更多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有的还不同程度地受到石漠化、高寒山区严寒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农村厕所究竟要怎么改?又应该改成什么样?
“既要符合地方实际,也要尊重农民意愿。”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环境资源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把握好这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推进分类实施,坚决避免‘一刀切’,探索适合不同类型地区的改厕模式,针对特殊地区采取特殊办法,在保障工作顺利推进的同时,让农民满意。”
据了解,云南省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县为单位划分为3类(一类县9个、二类县31个、三类县89个),分类明确农村改厕工作目标要求,组织各地梳理不同档次村庄问题清单和工作清单,明确各档村庄的改厕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安宁市草铺村架良山村民小组改厕时实行“一户一厕、一户一策”,一位村民说:“我们家家户户都有小菜园,栽种了各种瓜果蔬菜,经过三格化粪池处理的肥水不会臭气熏天,用来浇灌施肥正好呢!”
在昆明市晋宁区汉营村三家村民小组,组长毕琼芬还兼着一个特别的职务——公共厕所“所长”。她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厕所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村里新建了3座无害化卫生公厕,粪污污水经过末端处理后,会进入市政管网。
自家的厕所自家收拾,村里的公厕该怎么办?村民小组经过商议后,决定从村里聘请3名厕所保洁员,每月工资900元。毕琼芬则主动担起了“所长”的职责。她说:“我们号召村里人人争当卫生监督员,并公布了监督电话。村民发现有保洁不到位的地方,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
改厕既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也要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只有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当主体,改善才能持久、才能深入。为此,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推动各地将农村公厕保洁纳入保洁员职责范围,并督促指导各村(组)制定完善简洁明了、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将厕所管护纳入村规民约。
近年来,云南许多地方已经有了好经验,比如一些地方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制度,将农村厕所改建和管护纳入评价范围,以自然村为单位定期发布本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
下一步,云南将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参与厕所日常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