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观察,春节期间,有的年轻人回家后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旁边的老人无从插话,沉默又显得“不知所措”;一些年轻人自顾自地串门会朋友,陪伴老人的时间寥寥无几;还有一些农村老人的子女没有回家,他们或拿着手机盼望子女来电话,或者听收音机打发时间。
这样的情景难免让人感伤,原因有多个层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人不在身边,老人缺少陪伴,生活更加冷清。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也有了较为稳定的保障,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逐年增加,他们长期在外,一年到头也只有几天时间在家,即便回家也要处理很多事情,真正陪伴老人的时间所剩无几。
还有一个原因是农村现在文化活动较少。过去农村集体放电影、看大戏的活动随着电视的普及逐渐减少,但是现在的电视节目中适合老年人且老年人喜欢看的并不多。而且,尽管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正在普及,但是五花八门的新媒体平台他们是否“玩得转”也是个问题。至于其他一些活动,比如书法、绘画、太极拳等,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若没有人引导,很难形成“气候”。
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人口会持续减少,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中国农村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不断增多,农村老龄化进程加剧了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危机,这个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农村老人老有所乐,提升生活幸福感,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是老人的期盼,也是年轻人的牵挂,更是应对老龄化进程乡村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其实,用心陪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年轻人回家了就尽可能花时间陪伴老人,陪他们聊天唠家常,哪怕只是听他们“唠叨”。即便年轻人不能常回家看看,也可以通过视频问候老人,让他们知道身边一直有人在关心他们。年轻人还需要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等,跟他们保持在线的情感交流。曾有一位杭州姑娘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制作了手绘版“微信使用说明书”,内容详细,图文并茂。网友纷纷点赞并表示,曾经,他们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幼稚问题,现在,我们用心报答他们。
另外,打造适合农村老人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也很重要。农村需要增加更多文化休闲项目,让农村老人的生活多点儿文化味。比如,切实考虑乡村老人的喜好和实际需要,用身边人身边事编排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还要建设并利用好村里的“老年活动室”,根据情况设立一些棋牌、跳舞的活动,让老年人有个聚在一起乐呵的场所,有个寄托情感的空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相关部门除了为农村老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外,还要因地制宜地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如开发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农村文化传播队伍,依托文化部门等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促进文化活动常态化,持续推动农村文化发展。
同时,也要倡导全社会发扬尊老敬老精神,共同创造一个让老年人感到温暖的环境。比如,曾有一位“90后”西安小伙子,给500多位农村老人免费照相,留下他们的微笑瞬间;还有一位“90后”湖南小伙子,走遍50多个乡镇,为近3000名留守老人免费理发。这样自发的温暖行动,给农村老人送去了很多精神慰藉,也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值得学习和赞扬。
老人的需要其实很简单,关键是你我的关爱和陪伴。今年春节档,《你好,李焕英》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不要等亲不待时去追悔子未养的苦痛,趁时光未老,多陪陪老人,日常陪伴不间断,长线陪伴不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