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在察看柑橘长势。 资料图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说,“村子在深山里,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背篓背进山,过去由于道路危险,有23人在悬崖砍柴或走路时摔下悬崖不幸身亡,75人摔伤或致残。”
下庄村坐落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是名副其实的“天坑村”。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
1995年,当毛相林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时,村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为长期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特别是在看到过去一样封闭落后的邻村,通了公路,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响、幢幢洋楼起后,他不甘落后,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修路、走出贫困。
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机械,但村民都被毛相林的决心所打动,砸锅卖铁也要硬生生地在悬崖上凿一条路来。到2004年,整整用了7年时间,毛相林带领村民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有了出村公路,就要靠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了。”毛相林回忆说,“下庄村祖祖辈辈种植洋芋、红苕、苞谷‘三大坨’,收入低,生活贫困。”
他听说漆树赚钱,就带领几个青壮年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原始森林,挖回羊羔大木漆,在村里培育出2万余株漆树,没想到当年夏天树全部“热”死了。后来他又在村里养山羊、种桑树养蚕,但都失败了,最后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才弄明白下庄海拔低不宜种漆树,也不宜养蚕、养羊。毛相林发现不懂科学地蛮干,耽误了村里的发展,主动在大会上做了检讨。
痛定思痛后,他请来县里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气候、土壤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确定了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产业,率先种植10亩柑橘。几年下来,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种下650亩柑橘,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挂果,每年增加收入200万元左右。如今,650亩柑橘套种小麦、红苕、土豆,150亩桃园套种西瓜,全部统一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同时,还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
过去,下庄村是全县最穷的村,2015年,下庄村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在巫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之际,毛相林认为机会来了,便积极争取乡上支持,利用下庄的特殊地理特点,将原有的土坯房改造成风貌统一的乡村民宿,增设纳凉、赏景、品瓜、尝果等活动,打造旅游景点。目前已完成一期19栋34户民宿改造,二期65栋79户民宿改造正在规划设计中。
据了解,自2014年巫山县实施脱贫攻坚行动以来,毛相林带领村民新修道路3.4公里,硬化村级道路13公里、硬化人行便道6.1公里、整修公路9公里,通村通畅率、通组通达率、入户覆盖率均为100%;修水池4口、整修水池7口、饮水管道1.8千米,实现饮水安全100%;整治农田500亩,发展栽植核桃、柑橘、党参1200余亩;实施农网改造,安全用电覆盖率100%;加强通信建设,村级服务中心通互联网,信号覆盖率100%;新建标准化文体广场,对村活动室、下庄村校室内室外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20平方米。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贫困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是修路前年收入的4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