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贫困原因比较复杂,有贫困户本身的原因,也有环境条件制约等原因,只有探索新的扶贫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问题。”这是吉林省磐石市委负责人近日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新的扶贫方式是什么?磐石市大胆突破零敲碎打的旧办法,集中流转村集体或贫困户手中的土地,依托当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扶贫产业项目,形成了党群联建“扶贫田”新时代文明实践扶贫新模式;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义务到党群联建“扶贫田”进行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让党员志愿者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为项目健康运营提供了保障。
正在田里劳作的磐石市松山镇东北岔村贫困户孔凡君告诉记者,这块5公顷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是村里为他和另外50户贫困户建立的党群联建“扶贫田”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仅去年纯收入就达到了4000多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截至去年底,磐石全市20个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806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在牛心镇细林村的10亩党群联建“扶贫田”,由镇里统一发放辣椒苗、农药、化肥、地膜,每年5月栽下的辣椒苗9月就能采收。村里65岁的贫困户刘玉梅说:“我去年种的辣椒,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低保,我们老两口零花钱、买药啥的钱都够用了。”牛心镇有关领导介绍:“我们全镇共有党群联建‘扶贫田’150亩,全部种植辣椒韩红一号,去年亩产4000斤,共计60万斤,与鑫达公司签订的订单合同,每斤0.7元,总收入达到了42万元。全镇563户贫困户共831人全部参与,年底户均增收400多元。”
磐石市扶贫办秦宝林告诉记者:“2019年,磐石市就设立了党群联建‘扶贫田’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750公顷,覆盖16个乡镇街268个村的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食用菌种植、中草药种植、桑蚕养殖等脱贫产业项目,涉及上百个品种,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
磐石市对47户86名重点贫困对象,实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确保每户有1名市级领导和1名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包保;对29户55名脱贫不稳定户和219户420名边缘易致贫户采取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的方式,实行乡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双重包保,建立精准防贫机制,适时跟踪、动态监测,对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开辟百亩辣椒保障田,对重点贫困户每户保底收益4500元,脱贫不稳定户500元,边缘易致贫户200元,确保“三类人群”稳定实现脱贫,防止返贫和致贫。
该市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党群联建“扶贫田”模式,发展光伏发电、植桑养蚕、中草药、畜牧养殖、果蔬、食用菌六大主导产业,打造了烟筒山“桑蚕种养殖大镇”、牛心“辣椒特色小镇”、松山“中草药种植小镇”、红旗岭“草莓小镇”、取柴河“食用菌小镇”、福安街“绿色蔬菜基地”等一批特色小镇,带动村集体增收70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多元,实现了持久收益、稳定脱贫。
截至今年初,全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重点对黑石镇文化村、呼兰镇长水村、吉昌镇长胜村、红旗岭镇西大顶子村的巷路、桥涵及边沟进行建设,新建水泥路6.8公里,总投资844万元,贫困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大举措,磐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扶贫政策持续保持不变,扶贫产业保持稳步发展,贫困户收益不受任何影响,包保帮扶责任不变,“12317”“12388”扶贫和纪检监督监管责任不变等措施,解决了贫困户最担心的实际问题,为贫困户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据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建立了26名市级领导、所有在职乡科级领导、股级干部在内的包保责任人和村组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户的“双覆盖”体系,开展“我为贫困群众做点啥”主题活动,积极地为贫困户办好事、解难题,去年以来共为贫困户办实事1400多件次。
据了解,磐石市还组织开展了“消费扶贫”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共采购扶贫产品362.3万元。全市设置了65个扶贫产品自动售货专柜点、3个大型商超扶贫产品消费专区、2个扶贫产品电商专馆,11家扶贫产品企业已通过社会扶贫网审核开通线上销售。并且组织了鑫达农牧公司、卓轶健康公司在长春欧亚卖场参加省扶贫产品展销会,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