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观点 日期:20210203
在动态调整中找准防疫“金线” 图片新闻 村党组织书记当有“五功” 话题文章征集 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典型范本 以“情”入理,唱好“主旋律”
  003版:观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在动态调整中找准防疫“金线”
· 图片新闻
· 村党组织书记当有“五功”
· 话题文章征集
· 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典型范本
· 以“情”入理,唱好“主旋律”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2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情”入理,唱好“主旋律”

叶青

  最近,电视剧《山海情》展现出了惊人的吸引力,口碑、收视不断发酵,成为2021年开年以来最受关注的影视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成为“爆款”的《山海情》,其热度不是靠抛出刺激观众价值观的戏剧冲突来维持的,比如“热搜”上经常能看到的三角关系、家庭矛盾等。相反,观众们这次的口味出奇地一致,很多人甚至为扶贫“操碎了心”。可以说,作为扶贫剧的《山海情》,让很多人重新思考什么是“主旋律”。

  《山海情》表现农民贫困与脱贫的奋斗,既没有空洞的歌颂,又不是泛滥的悲情,讲出的是一个有希望、有激情,又踏实坚韧的故事。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必须呈现出比单纯的故事讲述更多的东西,表现那些可能麻烦,但绝不能缺少的细枝末节的东西:泛白的裤腿、裤脚的灰、人们的坐姿、嘴里的叶子,甚至演员脸上粗糙的毛孔,都更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效果,更感性、更具体地帮助观众代入90年代宁夏农村的情境中去。

  更重要的是,在大量真实细节的外观之下,剧作要搭建好合理的故事结构去支撑。《山海情》采用了很精巧的方式,以“情”为枢纽来塑造人物、安排冲突、推进情节。

  以开头为例,要讲述贫困村的移民故事,创作者可以从很多角度切入,比如直接从领导的动员,或者从村里年轻人因为太贫穷想要出逃开始,但直接这样写不仅简单、空洞、千篇一律,而且可能会加强扶贫剧的刻板,使观众失去兴趣。《山海情》从杨县长与马德福的相遇开始,杨县长正因为涌泉村的7户从吊庄逃回村,上头下死命令必须完成指标而焦头烂额,刚从农校毕业被借调到吊庄的马德福由此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

  来自涌泉村又通过读书走出村里的马德福能体会村里人的苦,从理性上能理解移民政策的“未来”和“希望”,是最适合成为叙事视角的人物。他既没有外来干部对贫困山村的刻板想象,又能贴着涌泉村和吊庄的生活具体地展现国家政策的帮扶和群众的艰苦实践。通过马德福的视角,人物的情感关系不断派生。刚上任的马德福行动上还带有新干部的不成熟想法,他不假思索又带点磕巴地讲着“灌溉扬水工程”等政策,希望他父亲马喊水能用他村里的威望,帮他完成在国家机关的第一项任务,于是马喊水因为父爱带头迁到吊庄。李水花和马德福的感情因为贫穷无疾而终,马德宝作为弟弟牺牲了受教育机会,对哥哥既有兄弟情又有怨气的他脱贫的要求更为迫切,其他村民与马德福既有乡情又顾及私利……仅仅一个开头,《山海情》就通过表现马德福这个人物与不同人的情感关系,展示出了吊庄移民工程的复杂状况。

  《山海情》的故事将扶贫工作比作纠缠的线团,并一点点理清。从一组人物关系派生到另一组关系,呈现出了一个既复杂立体,又层次分明的故事。很多创作者误解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为现实是可以不加处理地直接使用的,《山海情》虽然取材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但是创作是把现实的问题拆解又通过艺术表现重新组合起来,其中恰恰需要非常精巧的构思。

  “情”不仅是《山海情》的结构方法,也是它所要传达的核心内容。剧名“山海情”不仅指出了福建与宁夏之间的帮扶情感,《山海情》借白麦苗之口说出了更复杂的意蕴:人生就像溪水,只有汇成大河才能劈开山和土,汇入大海。贫穷不仅是缺少物质和金钱,更是一种生活的封闭,被封在“山”和“土”中,被封在自己的一方私利里,只有走出这种封闭,才能重新打造自己的生活,打造自己与其他人的情感关系,汇入时代的海洋中。于是,村民与村民、干部、专家、领导、企业家等等,汇成了一条“大河”,大家在奋斗中相互理解、认同、互助,而闽宁镇也拔地而起。可见,叙事安排与情感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最终呈现的,不仅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段生活,正如脱贫致富不仅是在经济意义上变得有钱而已,而是通过脱贫的奋斗重新打造村民的生活。这种人与生活相互塑造,从实践中“生长”出的故事是最打动人的。

  笔者认为,主旋律不应是创作的一种分类,而就是中国人民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一定能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情感认同,正如《山海情》片尾所说,它是“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