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群众不畏艰辛,如当代愚公一般,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水柜,解决了困扰千年的饮水问题。
云南省西畴县岩头村村民苦干实干,12年如一日,终于修通了通往山顶的最后一公里路。
【编者按】几千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摆脱贫困、实现小康;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得富强繁荣,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40年来,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实现大幅减贫;8年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为记录波澜壮阔的中国减贫史,本报采访组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近百村,采访了各级干部、农民群众、科研工作者等数百人,拍摄制作了《见证摆脱贫困》五集专题纪录片。今天推出第一集《逐梦》解说词,并附二维码,以供读者扫码观看。
【解说词】
千百年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
可在生产力低下的岁月里,贫困就像镶着金边的乌云,不下雨时,似有拨云见日的希望;风暴来临时,则露出“黑云压城”的威力。
【解说词】
在滇桂黔石漠化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当地百姓饮水困难。这块立于嘉庆二十四年的石碑,风吹雨打下,碑文已有些模糊,但上面的“人无神力,寸步难移,祈水在此,神必佑之”,记载了先人对水的祈盼。
不仅如此,这里地表石峰林立,耕地资源异常宝贵。在广西,地名中包含“那”字的有1200多处。壮语里,“那”意为“田”,“那坡”县意思就是“山坡上的田地”。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如此热烈而直白。
【字幕】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
【解说词】
缺水少土,并没有阻挡这片土地孕育出坚毅的人民。
在凤山金牙瑶族乡的山顶上,每天还会有奋进的号子在山间回荡。
喊号子的杜林强先天残疾,从未站立行走过。放了大半辈子羊,手掌上的茧子糙得像两块砂纸,小腿比手腕还细。膝盖上的两块篮球皮,就是他的鞋子,一年下来要磨透四五副。
【同期】杜林强邻居 戴文树
两三岁的小孩都说他很可怜。我小孙子才三岁,他说,(阿)公啊,你看那个叔那么可怜了,下雨天他也爬起走了。
【解说词】
8月的雨季,雨后路面泥泞。一尺宽的小路紧邻着悬崖,稍有不慎就有跌下去的危险,但这丝毫不影响杜林强的速度。这条路,他已经“走”了一万多趟。
无法外出打工,也没办法种地,妻子又患有智力障碍。虽然全家有低保,家人的医药费报销比例达到了95%,小女儿上学不光免学费,还有生活补助。但是,倔强的杜林强不想等靠要。向上,早已成了杜林强的人生态度。
前两天家里添了一头小牛犊,杜林强每天按时给它擦药消毒。他要呵护好这个新生命,牛犊和羊羔是家里的希望。
家里现在养着1头牛和43只羊,每年光是养牛养羊的补贴有近一万元。
【同期】凤山县外里村林舍屯 杜林强
那时候苦啊,饭都吃不了,那时候想养一点羊过生活啊。现在年纪大了,也是一天到晚跑到黑。这帮羊牛都是我自己买的,得那个低保我舍不得用,都是用来买这个营生了。下雨也要得撵出来,也要跟一些,雨淋来身上也要得去看。
【解说词】
他单薄的身体似乎蕴藏着无尽的能量。2019年,杜林强家实现了脱贫,也盖起了新房。
大女儿出嫁后,心疼父亲,每月给杜林强打钱回来,叫他不要再放羊了,但杜林强不肯。
【同期】杜林强
我作为老爸养一点(羊)顾得上生活就算了,她说你这样太累了,人生在世,是要累才能(有得)吃。
我自己能动就动一点,自己的生活能好一点。现在条件基本上比那几年好的多了。
【解说词】
杜林强一生没有体验过奔跑的快乐,但爬在地上,也可以很高大。
【解说词】
全国的残疾人至少有8500万,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4%都是因残致贫。
他们也有自己的渴望,也在为追求幸福而行动。
【解说词】
20公里外的中亭乡,在一位老人的带领下,祖祖辈辈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村民,也编织起了致富的梦想。
凤山县有七成是大石山,剩下三成是土山,唯独没有平原。中亭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大石山区,土层瘠薄,形成1厘米厚度的土壤需要成千上万年,曾被国外专家称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这样的地形,这样的土壤,想要在这里求富,无异于大南门里种南瓜——难上加难。
有的家长和孩子开玩笑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句话放在石漠山区一点也不假,石头缝里种出的玉米,籽粒稀疏得就像麻子、癞子,被当地百姓称为“稀麻癞”。
74岁的骆尚球本是乡里的赤脚医生,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1年,老骆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云南石漠山区种核桃致富的故事,他眼睛一亮。
【同期】凤山县柏林村农民 骆尚球
我就想在我们石头地,种的玉米产量很低,对于生活都要搞不上来,我就种上核桃,我八陇七陇的玉米地都顶一兜核桃了。【解说词】
核桃行情正旺的时候,最贵的能卖到5毛钱一个,一担两担就能有几百块的收益,比种玉米好得多。
之前中亭乡没人种过核桃。老骆记得,当时刚好政府下发了政策吹风小册子,里面清清楚楚写了,核桃树属于退耕还林经济类树种,享受政府补贴,核桃收获了归自己,每亩还能有上百元补助。
【同期】骆尚球
我拿政策吹风到一户户去,我要到外村去,我也讲他们非常信的,那些生产队干部,其他都要去,生产队干部一看乐也有这种吗?我们也栽点。
【解说词】
一辈子救死扶伤的老骆,致富路上也没忘了村民。他找县里争取来了300亩林地指标,发动22户村民一起种起了核桃。
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老骆摸清了核桃的特点:树耐旱,最适合石头地;果实晒干又很好存放,能规避市场风险——这笔买卖划得来。
【同期】骆尚球
(核桃树)从来不浇水的,它自己活的,自己长起来的,放点肥料,除点草就可以。它生长力很强的。
【解说词】
就这样,一片片核桃林在大石山里扎下了根。过去十几年时间,广西全区核桃种植面积超过了3000万亩。
山还是那样高,水还是那样长,大石山里的人们,却换了种活法。
老骆家的老房子,杂草已经布满了台阶。种核桃的第二年,就在这扇门前,老骆招呼着家人拍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上没有一个人能想到,他们会因为一颗核桃改变了命运。
【同期】骆尚球
我这一生什么都过了,苦的我也过,甜的我也过,现在都是甜的,我永远都过这个甜的了。从现在我看我的核桃,我根本不会苦了,再也苦不了了。
【解说词】
小儿子也接过了他的衣钵,成了种核桃的行家里手,从农民技术员干成了区里的劳模。
日子好了,老骆新盖了一栋4层的钢筋水凝土房子。
【解说词】
漫山遍野的核桃治好了石漠化,村民渴望的绿水青山回来了,山里消失了几十年的猴子也回来了。
【同期】骆尚球
它认为我这个核桃树是森林,猴子一帮一帮的,它拿我核桃林当森林搞,它有一种好胆量的,它懂政府讲要保护,它也懂得政策,它的胃大的,我都养活它完了,我都讨厌它了。
【解说词】
老骆并不过分担心猴子,那只是甜蜜的烦恼。如今的老骆眼光又看向了远方,他又在核桃树下间种绿色中草药,还打算发展林下养鸡,让这片大山成为村民永远的绿色银行。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正是有了骆尚球这样的带头人,有情怀、思路新、脑子活,才让更多的村民放下顾虑,勇敢地迈出步伐,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字幕】
吉林省镇赉县
【解说词】
中国哪里的土地最好?很多人会想到东北。在人们印象里,那里多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黑土地肥得流油。但吉林白城的百姓,对土地的渴望并不亚于山区。
【同期】镇赉县民主村村民 刘清杰
人家那是旱涝保收,黑土地,年年粮产多,我们这块就是盐碱地,打粮少,旱涝不饱。
【同期】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侯立刚
白城地区的降雨量是300-400毫米,但是它蒸腾量能达到3000毫米。它到地表之后水分蒸发走了之后,剩下盐分化在地表集聚,形成了吉林省西部的苏打盐碱地区。
【解说词】
风沙遍地跑,地上不长草,好不容易在小土疙瘩里种出几棵玉米,一场大雨过后便什么也不剩了。白城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18%。
【同期】刘清杰
原先就没有固定收入,旱涝不保,你春天种上了,秋天收不收,还是个未知数。
【解说词】
2012年,刘清杰承包了一片盐碱地,他一直不服气,他不信这片地里只能长出贫穷。
【同期】刘清杰
民间土办法就是靠水洗,物理改良。
【解说词】
灌水排水,是投盐碱的最好办法。这事说得轻巧,但实际操作起来可不简单。盐碱地治理见效慢、投入大,刘清杰第一年就砸进去110多万。
他四处请教专家,看书查资料,外出考察取经。平整土地、反复投洗,用酸性制剂降低土壤pH值,再上有机肥提高肥力……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刘清杰相信,驯服这片土地只是时间问题。
【同期】刘清杰
这部分的投资比较大,为啥说是它这个东西发展缓慢的,因为它见效慢,得5年以后才能有收益。
【解说词】
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之后,刘清杰在村“两委”的支持下,统一流转全村盐碱地,进行规模整治,创办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库房买农机,修渠平地。
热火朝天的干劲是可以传染的,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投身这场改天换地的运动。
连片整治几年以后,改良成果逐步显现,斑白的盐渍逐渐褪去,荒了几十年的土地开始开花结果了。【解说词】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越来越相信“贫穷不是宿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被民主村演绎得淋漓尽致。
现在,村里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家家盖起了砖瓦房,民主村正成为新的“粮仓”。
【字幕】
云南省西畴县
【解说词】
平原出粮仓,山地则多山珍。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是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主要分布在19个省、区、市的1400多个县、市、区。
曾经,深山里的人,受惠于山,也受困于山。大山哺育了它的子民,但也给他们套上了层层枷锁,阻绝了联通外界的出路。
【解说词】
岩头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位于陡峭的石山之巅,这里峰连天际,飞鸟不通。
65岁的李华明还记得,十几年前没有公路,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山货卖不出去。
【同期】西畴县岩头村村民小组长 李华明
我们村里的人生病了,公路不通的前提下,只能用担架抬到医院救治。孩子们在两三公里以外读书上课,回家要走两三个钟头的山路,凌晨5点打着火把,翻越悬崖,都难以赶到学校念书。
【解说词】
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战时的天然屏障变成了现代发展的阻碍。一些老人到死也没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为百姓修通致富路,西畴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几十年未曾停止。20年前,西洒镇的主干道已经修到了山脚的村庄,但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全县还有不少像岩头村一样的村子,等待着通向山顶的“最后一公里”。
岩头村太渴望有一条路了,李华明觉得,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
【同期】李华明
祖祖辈辈,前辈没干得了的事情,我这一辈子都老了,要把它干掉。我刚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出来,有人就和我打赌说,你都能把这条公路修得通,我就拿手板心煎鸡蛋给你吃了,就祭拜你,喊你亲爹都行。
【解说词】
村民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要修的这条路平均坡度有40度,山体全是坚硬的大石块。
【同期】李华明
因为在这最后一公里路,主要不能用炸药炸,下面有民房,它还是个主干道公路,还有高压电线,还有部分的移动的电信的通讯光缆。在这个线上修路,第一不能用炸药炸了,只能用凿子凿、铁锤打,石头还不能往下落。
【解说词】
困难没有难倒岩头村人。炸药不能用,那就用铁锹,机械运不上来,那就靠人工。
2003年春节,其他村子还沉浸在过年的热闹中,李华明和全村的老少爷们已经来到村口,撸起袖子,扬起铁锤。
【同期】李华明
老老少少齐上阵,铁锹断了换,手磨破了忍,人滚下坡去,就爬起来。我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日日夜夜地干。80多岁的老人,望着已经四壁空空的房子,一咬牙把自己准备多年的棺木都卖了,来当作公路资金。
【解说词】
2007年,村里要买一批工具设备。为了筹集资款,村民李光祥来到安徽蚌埠打工,没承想一不小心被机器绞断了胳膊。
【同期】李华明
当时老板算给他的个人生活工伤补贴费,他一分都没用,就将这3000块钱的生活工伤补贴费就寄了回来。当他母亲把公路款交给我的时候,我还非常地感动。
【解说词】
大山给西畴百姓带来困难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坚强不屈的性格。
整整12年,一锤又一锤,凿弯了多少根钢钎,李华明已经记不得了。
【解说词】
2014年,县政府提供了水泥和砂石,村民们投工投劳,一鼓作气,把石头路浇灌成了水泥路。通车这天,村民像过节似的,放起了鞭炮。
【同期】李华明
通车那一天,几个老人家在吃饭,就去摸车子,从车头摸到车尾,又蹲下去看车底,看到车辆排气管,就说车子也分公母,这个老人家说那辆车是公的。
【解说词】
天堑变坦途、穷乡换新颜。岩头村盼了几辈子的路终于通了,山货运到了山外,三七栽满了山坡,孩子走出了大山,自来水通进了村里,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在开山劈石、苦干实干的过程中,村民们把自己活成了愚公的模样。
【解说词】
一个巨大的“凿”字刻在石壁上,见证了百姓对摆脱贫困的渴望,诠释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
【解说词】
金秋十月,晚上8点,当中国东部已经万家灯火,新疆的天才慢慢黑了下来。
【字幕】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麦盖提县
【解说词】
30岁的艾买提·尼亚孜正在清点馕的数量,准备把刚出炉的馕送到社区的馕木屋去。
馕是维吾尔族的主食,当地有“一日不可无馕”的说法。一个干巴坚硬的馕,只要上火烘烤,立马能恢复香甜酥脆。古时的西域,在茫茫荒漠中,馕是往来商旅最爱的食物。据说白居易就很是钟爱,还写下了“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眼前看到的馕,和数千年前并无太大区别。
当地维吾尔族农家,原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馕坑,土黄色的馕坑有1米多高,像煲汤的瓦罐一样,口小肚子大。对于勤劳的一家人来说,打馕是生活的必需,也是一天的开始。
【同期】麦盖提县8乡1村5组村民 艾买提
我的名字叫艾买提·尼亚孜,我父母是农民,收入来源是种地、生活很艰苦。
【解说词】
戈壁上出生的孩子见惯了风沙,生命力都很顽强。馕不仅能喂饱自己的肚子,学会打馕还能养活家人。艾买提一直想做个打馕师傅,掌握了这门手艺,就能让家里的生活好起来。
从当学徒开始,切洋葱、搬面粉,艾买提一直盼望着学成出师。
【解说词】
2020年8月,县馕产业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园区内共能解决1000人就业,收益的30%还将用来发展周边农村的集体经济。
尤其,设立的71个打馕屋,租户可免一年租金,恰好圆了艾买提的开店梦。
【解说词】
艾买提的小店名叫阿娜尔罕,意思是像石榴一样漂亮的女子。艾买提当了师傅,还雇了2个员工。白天,游客和周围的居民可以到店里来买馕,到了晚上,他就给社区的馕木屋配送。总之,馕总是不愁卖。
【同期】艾买提
现在生意越来越好,每天卖掉400-500个馕。收入也越来越多了。
【解说词】
现在,艾买提的世界很大。在微信群里,他的客户遍布全国,这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各种各样的馕产业园在新疆遍地开花,帮助了许多像艾买提一样的年轻人实现了梦想。
他们不用再背井离乡,日子在越过越好的同时,家乡也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解说词】
山川各异,四时不同,但百姓对好日子的向往是相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做知青时曾问过老乡,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老百姓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如今看来,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在广大群众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一一成为了现实。
【解说词】
脱贫攻坚奔小康是亿万人民的事业,贫困群众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靠着千锤万凿、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靠着苦干实干、巧干善干的行动,发展生产,脱贫增收。
那朵镶着金边的乌云散去了,历史会铭记这一代人的奋斗,美好的未来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