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这是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春节。浓厚年味依旧,更多了几分全面小康和脱贫摘帽的喜悦;亲情温馨依旧,更多了几分“就地过年”、共抗疫情的坚守。进入腊月,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基层,和老乡们聊收获、谈未来。即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陆续刊发来自全国各地的报道,讲述不平凡春节的动人故事,敬请关注。
1月22日,北京街头。身着黄、蓝、绿颜色服装的骑手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不时驶过防控严格的门岗,爬楼敲门。
早上6点多,天刚蒙蒙亮,外卖小哥黄勇吃了两个煮鸡蛋,戴上防护口罩和手套,骑上电瓶车,从位于菜市口的住处出发,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的配送范围是西单周边三四公里,早晨送餐热点区域在金融街,便先去那里接单。忙活了近3个小时,转往另一个商场。一天中最忙的时候在中午,从10点到13点。之后就近吃午饭,往往选择量大实惠的“骑手套餐”。稍作休息后,即开始下午的工作,一般到晚上八九点才收工。这样的节奏,是千万个外卖小哥每天的日常。
黄勇来自河北邢台农村,元旦期间回了趟老家,1月4日返京。谁料河北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突然严峻起来,黄勇的老家虽不在中高风险地区,但也要求全员核酸检测。村里常住人口2772人,一天内完成检测。他的父亲特意打电话叮嘱他:“你在北京也赶紧检测,我好如实汇报给村委会。”很快,黄勇做完检测,给家人报了平安。
“过年,当然想回了,惦记父母,想念老婆孩子。”说这话时,黄勇低下了头,有些羞涩。“如果条件不允许回家,我会安心继续在这里干活儿。”
记者随黄勇来到华威商城六层。这里小吃店集中,虽然还没到取餐时间,已有不少外卖小哥在此等候接单。“诚鹏!”黄勇一眼就认出了熟悉的背影,上前拍了拍肩,叫出对方的名字。虽是统一着装,他们却能从一个身影、一个动作中辨出朝夕相处的兄弟。
商城的暖风很足,让人忘了室外的寒冷。小哥们陆陆续续都上来了,趁着还没开始中午的忙碌,难得放松片刻。有小哥从口袋拿出包子两口吃完了,还有的三三两两坐在椅子上,讨论着返乡防疫要求、公司新发布的留京留岗福利政策等。据了解,留京骑手每天补贴在150元以上,还有其他签到奖、积分奖等多项激励措施。
“就地过年、留京留岗,我必须支持,毕竟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对家人负责,留下来还能多挣工资。”诚鹏说,妻子在东城区做导购,哥哥也在西城送外卖,还是个跑单王。“我们都不回去,也能一起吃顿年夜饭,我老家在河北邯郸,春节过后疫情缓解了再回去。”说话间,诚鹏妻子来了视频电话,他们相互关心几句就挂了。不一会儿,他们的手机接连响起“新单”提醒,小哥们开始下楼取餐送单了。
他们每天平均能配送四五十单,收入比在农村老家高。“希望早日战胜疫情,一切恢复正常,那样收入还能高出一大截呢。”黄勇眼中充满期待。记者本想骑电瓶车跟他去体验一下,他一把拦住:“算了吧,你跑得慢,跟不上!”眨眼间,已疾驰而去。
华威商城外,临近一个社区前来核酸检测的队伍已排成长龙。行色匆匆的外卖小哥们,给城市的各个角落送去年味,守住温暖。春节临近,虽不能万家团圆,但希望所有人祥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