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光伏扶贫是我国产业扶贫的一种新探索、新方式。资源普及、运维简便、收益稳定三个特点使其在扶贫当中广受欢迎。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光伏扶贫建设已全面完成,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规模2636万千瓦,惠及415万用户,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而在光伏扶贫电站里面,村级电站约有8.3万座,覆盖了9.23万个村,其中有5.98万个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
在光伏扶贫发展建设中,如何管理好这些光伏电站,特别是对于分散建设的户级电站;如何把巨额资金分配好,一方面是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分配,一方面是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分配;如何把光伏扶贫收益与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相结合,都成为未来光伏扶贫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自2015年光伏扶贫工作启动以来,5年的光伏扶贫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屋顶上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山坡上的集中式光伏电站、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的光伏电站……一块块光伏电板将大自然的光照转化成电能,顶起贫困群众脱贫的一片天,承载着老百姓脱贫致富迈向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的规模是2636万千瓦、惠及415万户,每年发电收益约180亿元;8.3万座村级电站、覆盖9.23万个村,其中5.98万个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人口2397万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负责人李创军告诉记者,光伏扶贫有几个特点:一是资源普及,光资源哪个地方都有;二是运维简便,相对来讲,光伏组件电池板一拼就可以发电;三是收益稳定,因为发电收入是月月都有;四是运营可持续,一般发电寿命能够达到20至25年,所以称它为扶贫当中广受欢迎的一种扶贫方式。
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但由于地处山区,降水量少,老百姓收入普遍偏低。随着光伏扶贫政策的推进,凭借光照资源丰富、荒山荒坡广阔的优势,偏关县的光伏电站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8000多户。
“这里全年光伏发电有效时间达1500小时,加上荒山荒坡广阔,具有建设光伏电站的优越条件。”偏关县天枫坪镇党委副书记陈磊介绍,去年2月,偏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
屋顶上顶着的光伏电板成了偏关县新关镇贺家山村的一个突出特点,3千瓦的户级光伏电站已经实现了贫困户的全覆盖。“自从屋顶上放了光伏电板后,太阳只要一出来,就有钱进腰包。每天发多少度电、有多少收入,在逆变器或手机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贺家山村的村民们说。
目前,偏关县已累计安装了6000多户,全部并网发电。除了户级的光伏电站外,偏关县还因地制宜建设了集中式、村级联合式光伏电站。2018年,该县建设了一座3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年可发电4200万度,年收益3150万元。建设企业每年向政府缴纳360万元作为扶贫基金,连续缴纳20年。政府将每年的扶贫基金用于全县1200户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在重庆巫山,96%都是山区,除了农业以外,其他的资源非常匮乏。但巫山光伏资源、风电资源和抽水蓄能资源非常丰富,2018年巫山投资9亿元建成了目前西南片区最大的山地光伏。2019年全面投产,一年的收入大概能达到1.2亿元,以及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的方式,每年还能够支付农民租金约300万元。同时还聘请一部分当地农民进行比如擦洗光伏板等工作,农民实现就地务工。
“‘光伏+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农光互补、畜光互补等新模式广泛推广,增加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收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告诉记者,“光伏扶贫工程收益稳定、见效较快,直接带动脱贫作用明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给了村集体,平均每个村每年可稳定增收20万元以上,很多‘空壳村’有了可支配收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光伏扶贫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优势产生稳定收益,但最难的是在“三区三州”等偏远贫困地区的施工问题,这里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是地理、气候条件恶劣。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西藏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重心只能是离网户级光伏扶贫电站,而这条路子,规模不大,且付出的成本却高昂。
西藏海拔高,且由于需要离网系统的农牧民都在偏远地带,路途远、路况差,因此汽车在行驶时熄火、爆胎等故障可谓家常便饭。在繁华的平原,这点意外不足为惧,但在西藏,这样的小故障很可能就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西藏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洪杰回忆说:“有一次要从措勤县前往林芝市的玉普乡米堆村,对农牧民家里的太阳能独立系统进行维修,要走1600余公里,但当时大部分时间都行驶在无人戈壁,地上粗粝的沙石,开着越野车也会时不时托底。途中就在一个大坡拐弯的快速下行时,因为长期颠簸,车辆的刹车和防侧滑在这一刻突然失灵,车从6米高的山坡上飞下,狠狠砸在山谷里,但当时幸好车辆没有连续翻滚,我们车里五个人算是命大。”
高昂的成本、巨大的风险吓退了其他光伏企业,却没有吓退冯洪杰。为了给光伏扶贫偏远地区的农牧民送去“光明的种子”,冯洪杰作出“72小时内保证到户维修”的承诺。72小时,在现代交通条件下,人们可以绕地球4圈,但在雪域高原,可能只能行走1000多公里。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英利公司在达孜生产园区内投资500万元建设了集光电、光热、光暖、风电技术为一体的示范型多功能展厅,这里除了展示新能源的各类创新成果外,还可以解决新能源产品的技术和维护问题,每年可以为西藏培训至少300名光伏领域人才。
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英利公司为西藏8万多个家庭提供了户级光伏扶贫发电系统。
“我们把精力、人力、物力集中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19年还专门将‘三州’投资里的中央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50%。2016年以来,一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532亿元。”章建华说。
1月初,王金翔再次坐上了开往青海格尔木的列车。工作六年,他辗转四地,参建了8座光伏扶贫电站,四年春节在工地度过。
2017年10月23日凌晨2点,他和同事拿着手电和钥匙,穿着大衣和绝缘靴,踩着厚厚的积雪,在光伏子阵里合上了汇流箱的开关。为了太阳出来时让光伏子阵区的设备顺利并网,他们已经连轴转了三天三夜。虽然已疲惫不堪,但看到光伏扶贫电站顺利并网的那一刻,他们激动地跳跃着、拥抱着。
六年间,王金翔的工作地不停地变动,格尔木、乌兰、共和,再到德令哈,都是在和光伏扶贫电站打交道。今年,他又回到了格尔木。“这几年公司走了一批人,也来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随着‘光伏+产业’的多样化业态发展,扶贫电站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也在逐步转变,更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要学会智能运维、智能安防、智能诊断、远程集控,有时还得懂农业,不同的作物对光照饱和度的需求也不一样。”王金翔说,“总归一句话,只要肯钻研,业务能力够强,才华就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尽情施展。”
湖北省房县近年来大力推进光伏扶贫电站由“建好”向“管好”“用好”转变。通过面向全国公开招投标,确定一家集光伏研发、生产、运维于一体的新能源行业国企负责全县所有电站运维管理,明确电站发电能力达到80%以上的,按照当年电费收入的5%支付运维费用。运维管理公司安排17人常驻房县,实现专业化运维。目前,房县共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305座,装机规模9.15万千瓦,累计结算发电收入1.86亿元。2020年为贫困户提供公益岗位达7932个,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
李创军告诉记者,光伏扶贫电站要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主要要做到三个好:一是审核好。我们依托全国扶贫信息系统,对地方申报的光伏扶贫项目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对应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的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二是建设好。我们依托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对所有的光伏扶贫电站进行统一编码,实行目录管理,保证精细化管理。三是运维好。我们依托国网公司,建立了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管理云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对光伏扶贫电站实行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监测管理,保证电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