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4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10123
重庆:加强农村疫情防控重点做好七件事 河南:进口冷链食品实现全程追溯管理 兴安盟稻米企业精细防控 图片新闻 首都“菜篮子”:量足价稳供应有保障 寿光:输出型科技扶贫释放“菜谷效应” 红色刘集村的“红火”日子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确保“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低于2 图片新闻
  0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重庆:加强农村疫情防控重点做好七件事
· 河南:进口冷链食品实现全程追溯管理
· 兴安盟稻米企业精细防控
· 图片新闻
· 首都“菜篮子”:量足价稳供应有保障
· 寿光:输出型科技扶贫释放“菜谷效应”
· 红色刘集村的“红火”日子
·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确保“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低于2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探访革命时期唯一保存《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农村党支部,感受——

红色刘集村的“红火”日子

高学萍 本报记者 蒋欣然

  “这里的小米稀饭曾喂养过中国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包扎过民族的尊严。”这是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在合著的报告文学《大王魂》里,对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的评价。

  在“红色乡镇”大王镇,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红色村庄”——刘集村。这个偏僻的鲁北小山村,曾诞生了山东省农村最早的4个党支部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农村党支部。

  如今,走进刘集村,一眼便能看到共产党宣言陈列馆。这座陈列馆外形犹如打开的书本,是全国第一个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陈列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在这里留下了哪些动人故事?如今又发挥着哪些作用?隆冬时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风雨飘摇中的一本“红色指引”

  “祖父轻易不让我们动这本书,当时年龄小,不明白祖父为什么这么看重它,就觉得封面上的大胡子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后来,祖父告诉我们,这个大胡子叫马克思,这本书叫《共产党宣言》。在他心里,这本书恐怕比他的命还重要。”谈起祖父保存《共产党宣言》,腼腆沉静的刘洪业打开了话匣子。

  据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刘洪业祖父刘世厚珍藏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是全国仅存的12本中文首译本之一。1926年春节,当时在济南教书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刘集村探亲,临别前将其赠予1925年成立的刘集村党支部。

  刘良才是当时村党支部的第一任书记,拿到书的他如获至宝,经常与支部成员在自家的三间瓜棚里研习《共产党宣言》。刘良才的孙子、今年78岁的刘奎湘告诉记者:“爷爷把书中晦涩难懂的道理,换成乡亲们易于接受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听老辈人讲,爷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大胡子’的话,农民就能有饭吃、有地种。”

  慢慢地,刘集村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村民越来越多,党组织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在党的领导下陆续开展了“觅汉增资”“砸木行”“博兴暴动”等斗争。烽火年代中的刘集支部,也成为鲁北地区一面不倒的红旗,被誉为“红色堡垒”“小莫斯科”。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1931年,为保护在广饶身份暴露的刘良才,上级党组织委派其担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这本《共产党宣言》交托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1932年,被捕入狱的刘考文又将这本首译本交予该村党员刘世厚。

  随后的岁月,刘世厚将这本书仔细收藏着,炕洞中、粮囤下、墙眼里,都曾有过它的印记。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曾多次对刘集村进行扫荡,1941年1月18日夜,1000多日伪军包围刘集村,杀害抗日军民83人,烧毁500多间房屋,酿成“刘集惨案”。

  “当时,爷爷已经逃到村外了,可看着熊熊大火,他担心藏在屋山雀眼中的《共产党宣言》。等到深夜,他避开敌人潜回村抢出这本书。”直到今日,这本《共产党宣言》的封面上还有被烧灼的痕迹。

  1975年,经过文物工作者颜华的劝说和动员,刘世厚老人捐献出了这本《共产党宣言》。

  

  红色村庄迎来“红火日子”

  近百年前,革命志士把《共产党宣言》带到了刘集,为这片土地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如今,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这股红色精神仍在刘集这片热土上燃烧着。

  去年以来,刘集村村民刘国林每到周末都会格外忙碌,30米外的刘集支部旧址游客熙熙攘攘,午饭时大多会选择到他的农家院品尝当地美食。“我们两口子守着这个农家乐,经营好了一年能挣十几万元。村民的日子和以前比,就像掉进‘蜜罐’里。”刘国林说。

  在刘集,搭上“红色旅游”便车的,不仅刘国林一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刘集村将村集体土地约1691亩实现了整体流转,引入了东方花卉等十几家专业化运营主体入驻。党支部则围绕红色资源和生态产业做文章,发展“红绿交织”的乡村旅游产业,因村制宜创办起了红色刘集现代农业合作社,在放大红色资源优势基础上,整合周边荣庄、北张淡等6个村的近300万资金,建设了一处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生态采摘园,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每个村民每年增收近3000元。

  如今,红色刘集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也正在加紧升级改造,村内文化广场、新能源沼气、农家电子书屋、净化饮用水、健身广场等便民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村集体收入较10年前翻了五番。

  村集体收入的增加,也增强了刘集村党支部为民办事的能力,在全面改善村庄环境的基础上,该村还投资90多万元,建起一处容纳100名老人的“一元餐厅”,让老年人在此花一块钱就能吃上热乎饭。“不瞒你说,俺家好久没开火了。咱现在中午就来这里吃,花一块钱,荤素都有。走的时候再带上几个花卷、包子,晚饭也解决啦。”85岁的刘端友老人笑言。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自豪地说:“推动乡村振兴,刘集缺资源、缺交通、缺人才,但从不缺真理、不缺精神、不缺奋斗。未来,我们还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优势,培育生态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更多农民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