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乡村建设 日期:20210121
养老育幼共建共享新乡土 黑龙江动态评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浙江三门:打造长效精准帮扶“助共体” 健康饮水进校园
  007版:乡村建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养老育幼共建共享新乡土
· 黑龙江动态评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浙江三门:打造长效精准帮扶“助共体”
· 健康饮水进校园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1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养老育幼共建共享新乡土

——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背后的乡村建设故事(下)
本报记者 李秀萍

  

  

  养老育幼共建共享新乡土

  

  江西省新余市“颐养之家”的老人在就餐。 资料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对此,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农村发展互助养老具有显著优势,国家通过一定资金投入以及精巧制度设计,完全可能形成良性村庄互助养老机制。一旦村庄互助养老可以普及,农村就可能成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阵地。在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中,5个来自东中西部的农村养老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性判断。

  

  建设暖心食堂 激活乡村治理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原因,2020年江西省新余市遍布414个行政村的736个“颐养之家”一度停餐。重燃灶火的时候,入“家”老人回来吃饭,个个喜笑颜开。“今天吃的红烧肉,真好吃。4个月没来吃了,天天盼着能回来。”恢复供餐当日,新余市河下镇浒溪村潭下“颐养之家”入“家”老人严慧英高兴地说。

  江西省新余市将党建工作融入民生事业,在农村全面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建设,为7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并为入“家”老人免费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全市736个“颐养之家”入“家”老人10309名。如今在新余市,“党建+颐养之家”已成为“党得民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的“三心”幸福工程品牌。

  在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花田村“颐养之家”,83岁的老人胡兰英和85岁的老伴儿来此生活已3年有余。这里每日三餐定时,一周膳食不重样,床头就有一键呼叫器,可及时联系一墙之隔的村卫生室。花田村党支部书记廖志平介绍说,村里为“颐养之家”提供几块菜地保障蔬菜供应。在外打拼的村民过年返乡也会跟村里联系,愿意捐款支持,一些社会爱心人士周末也常来陪伴老人。

  山东省荣成市也在探索如何用“一餐热饭暖民心”。社会从不缺乏爱心,为有效引领和参与平台建设,荣成市建立了“信用管理+志愿服务+暖心食堂”模式,创新信用激励,倡导志愿服务,打造“暖心食堂”,为农村老人提供“一餐热饭”。

  “众人拾柴火焰高。”荣成市近半数村庄现已开办“暖心食堂”,并在民政局设立专项账户,接受2万多家社会组织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成立“巧厨娘”妇女志愿服务队伍400多支、1.1万人参与其中。

  释放连锁反应,激活乡村治理,是荣成建设“暖心食堂”之初未曾预期的事半功倍收效。伴随“暖心食堂”建设的推进,荣成市发现村级互助型食堂效果最好,饭菜质量高,还能带动群众参与村级自治。

  有的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餐前一刻钟”活动,组织老人看新闻、读报纸,组织志愿者演节目、话家常;有的村还通过志愿者和就餐老人摸排各自网格内相关情况,谁家有个什么事儿,网格员都能及时跟进。在“暖心食堂”,村里的事大家提、大家议、大家办,大到发展什么产业、选择什么项目,小到当天食堂吃啥饭、演啥节目,人人都能建言献策。

  

  探索医养结合 发展互助养老

  不仅要养老,还要养得好。在连续多年获得“中华慈善奖”并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河南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县的河南省武陟县,“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是落实落细到因地制宜养老实践上的。

  武陟县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通过政府扶持、慈善助力、村级主办、个人低偿入住,建设“众筹式”村级慈善幸福院,老人每月只需缴付100元即能享受“不离家的集体生活”。目前,全县共有村级慈善幸福院150所,惠及群众3.2万余人,全县每80人中就有1人为注册义工,很多昔日热衷烧香拜佛的群众也转变成慈善义工。

  值得一提的是,武陟县推行“以地养院”模式,结合村情盘活土地等资产资源,收益固定用于幸福院日常费用补贴。该县北郭乡赵马蓬村,村“两委”从群众手里回流30亩“爱亲敬老”田,收益专项用于慈善幸福院日常补贴。该县嘉应观乡御坝村每年将养殖小区承包费中的1万元用于补助慈善幸福院。

  在河北省巨鹿县,政府主导、分类施策,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护理险”农村养老模式,整合医疗养老资源,构建农村多元养老保障网络,成立医养结合协会,鼓励村医参与办养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等,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低价可及。

  目前,巨鹿县已建成的乡、村两级医养结合中心平均入住率超过90%,入住的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超过70%。入住乡级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自付部分一般不超过1000元,入住村级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人自付部分一般不超过800元。

  据巨鹿县医养机构近两年老人死亡年龄统计分析,已从2014年的平均78岁提高到81.44岁,入住老人生命周期有效延长。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已达15家,全县参保人数38万人。

  一人失能,全家受累,甚至,一人失能,全家致贫,一直是农村养老的最痛点。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庆市奉节县,政府兜底,应养尽养,医养结合,探索集中供养失能人员模式,统一施策、统一帮扶,让贫困家庭失能者有尊严、有能者可挣钱,帮助数以千计群众脱离贫困,实现“供养一个人,改变一个家”。

  “应养尽养,医养结合,有序进出”是奉节县3个集中供养中心的运行管理原则。对集中供养一年以上、已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经医学鉴定不再符合继续供养条件的,由家属接回,实行居家照料,不再集中供养;对集中供养一年以上虽不再符合集中供养条件,但其家庭脱贫成效又不完全稳固的,设置半年到一年不等的过渡期,实行有偿服务。截至目前,已出院280人,有偿服务5人。

  近4年来,通过集中供养模式,奉节县为655户失能家庭累计节省支出860余万元,每年帮助贫困家庭增收2000万元以上,全县集中供养的失能家庭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奉节县对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中残联、民政部、财政部四部门在全国联合推广。

  

  健全责任网络 关爱留守儿童

  2020年7月10日,围绕“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议题,全国政协特意召开专题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在进一步发展中解决。经过现场协商与连线调研,政协委员们建议,解决农村留守群体问题,需要坚持统筹协调、标本兼治,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儿童,必须持久抓,抓持久。

  情感缺关爱、生活缺关照、学习缺辅导、行为缺管教、安全缺保障等“五缺”难题,一直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顽症所在。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把点滴小事做实做好,以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湖北省松滋市瞄准“五缺”变“五有”目标,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健全家庭、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网络,集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依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

  该市斯家场镇旗林村投资10余万元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之家,配备文体广场、图书阅览室、心情驿站、亲情热线、学习辅导室等,由村计生专干和村委会副主任担任家长,聘请3名辅导教师,开展课外学习辅导、安全教育活动以及组织暑期活动和集体生日会等。

  不光是旗林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松滋市乡镇(街道)设立儿童工作站,配备儿童督导员;村(居)建立留守儿童快乐之家、娱乐广场和亲情连线室,配备儿童主任。每逢周末和大型节假日,社工、志愿者会到留守儿童快乐之家,提供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等服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松滋市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落实包保责任,定期电话询访。全市17个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274个村居儿童主任均已完成实名制信息登记,留守儿童信息录入和台账正在动态完善。

  松滋市还积极引导外出务工父母回乡创业就业,努力探源求解,致力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该市人社部门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和大型招聘会,促成2750名返乡人员与本地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愿。各乡镇(街道)、村(居)借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观光农业园、休闲农庄等新兴农业实体,引导留守儿童父母回乡,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由2017年初的1.93万人下降至如今1.22万余人,减少了36.7%。由于工作到位,松滋市获评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试点县市和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试点县市。

  

  孵化社会组织 促进教育公平

  “在校有老师关爱,回村有社工呵护”也是福建省三明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精准施策。该市聚人力、聚财力、聚需求,做到关爱服务专业化、购买服务规范化、关爱保护精准化。每年开展30多个未成年人保护项目,聚焦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发展需求,整合多方社会资源,采取团体辅导、个案跟踪、精品讲座等形式破解发展难题。特别是三明市将乐县,作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县,年投入约45万元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购买服务,实现县、乡、村三级布点,管、教、辅全面关爱,服务项目达到6个。

  呵护雏燕,点亮未来。在三明市的探索实践中,同时意味着确保贫困留守儿童一个都不掉队,让每个贫困留守儿童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今年,三明市政府发布开展贫困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实施八项工作计划:实施“真爱家园”计划,加快救助机构建设;实施“红烛暖心”计划,突出加强学习指导;实施“爱心家长”计划,健全信息采集系统;实施“青春护雏”计划,推动各类公益资金倾斜分配;实施“金盾护航”计划,推进“百万警进千万家”;实施“法润童心”计划,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施“成长助力”计划,推进工会倾斜服务职工子女;实施“五老关爱”计划,组织动员离退休老同志多元关爱。

  三明市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多方汇聚人财物,通过引入专业化服务,精准对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需求,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灵抚慰、亲情关怀、家庭教育等服务重点,形成立体式未成年人保护社工服务模式,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关爱工作的细化实化,对今后逐步明确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是一座距离市区40多公里的牧区寄宿学校。3年来,该校学生写字、识字达标率从过去低于10%提高到现在90%以上,顺利通过国家通用语言达标检验。这样惊人的转变,受益于昌吉市第十小学响应该市开展“骨干教师流动蓄水池”行动的得力措施,累计派出近40名州市级骨干教师、学科优秀教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并开展名师带徒、名师课题研究等。

  让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昌吉市整合全市中小学教育资源,打破城乡管理多重界限,组建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中学学区共同体,将城区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直接下沉到乡村,共建、共研、共享打破城乡学校“围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

  昌吉市的探索,人文关怀足、创新力度大、社会反响好,昭示破解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局的先行先试意义,成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里唯一入选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类型案例。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