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亚格曼干村村民每天的日子是从阿曼古丽·拜克热的早点摊开始的。
前不久,记者来到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走访,步行在村里的主干道和曼干路沿线上,这个临近县城的村子路两边已形成了集商业、餐饮于一体的小商圈,今年50岁的阿曼古丽·拜克热在沿街开了一个小超市,她对记者说:“我发现进城上班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好多村民赶早上班来不及吃早餐,我就开了这个早点摊,每个月能挣6000元呢。”阿曼古丽·拜克热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就开始忙活了,当炸油条、油糕的香气四处弥漫时,早起的人就来到这里,端一盘油条或炸糕,回家烧上一壶奶茶,或者买上两根油条边走边吃。
阿亚格曼干村有1164户5245人,耕地4500多亩。近年来,该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村“两委”在村里的主干道和曼干路沿线开办汽车修理店、小饭馆、小卖部、小摊点等解决贫困户就地就业。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实施创业就业、转移就业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298元。
阿亚格曼干村脱贫摘帽,镇党委书记许文杰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能让村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巩固稳住脱贫攻坚成果,让村民尽快富起来。
在村委会旁边,村民麦麦提吐尔逊·吾拉伊木开了一家打字复印照相馆。他原在县城一家照相馆上班,近几年因村里出门打工就业的人多了,需要拍证件照、打印材料,于是他就回到村里开了店。麦麦提吐尔逊·吾拉伊木不仅经营这两项业务,他的店还被镇里定为便民服务点,为村民办理有线电视、宽带、手机等缴费业务。由于麦麦提吐尔逊·吾拉伊木服务热心细致、信誉好,疏附县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也在他这里设立代办点,方便村民办理业务。
阿卜都克尤木·如则既是庭院经济示范户,也是党员之家。他经常召集党员联系户读报学习,宣讲党的惠民政策。他对记者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那时候都是土墙土房子,院子布局也很乱。如今当年的土坯房变成了砖块水泥混凝土的安居抗震房,以前院子是牛羊圈连着生活区,现在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实行三区分离,整洁卫生。我还在院子里建了拱棚,以前主要是种菜、种西瓜供应县城市场,现在响应村‘两委’号召发展花卉产业,开始种花了。”
当记者问他这小院一年收入有多少时,阿卜都克尤木·如则掰着指头算了一下说:“拱棚一年收入3万元,养了12头牛一年纯收入最少5万元,两个拖拉机为村民耕地搞服务又能挣个1万元,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
正在拱棚里忙着除草的阿卜都克尤木·如则的妻子阿依谢姆古丽·艾则孜说起变化来更是深有体会,家家户户除了每年收入增加外,更主要的是人的精气神的变化,村民比过去更自信了。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顺畅交流,很多村民主动到农民夜校学习汉语。阿依谢姆古丽·艾则孜用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她还学会写自己和家人的名字了,说完她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她的名字。
2020年4月初,村里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和土地使用率,村“两委”开始组织村民在红枣地、闲置地以及村民院子里种植万寿菊,政府还给予大田种植的贫困户每亩地800元的补贴,并且与莎车县晨光生物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疏附县设置了一个收购点负责收购。
麦麦提图尔荪·麦海提当时就种了4亩万寿菊,他与收购公司以每公斤0.8元价格签订了收购协议。种的万寿菊从6月份开始采摘,一直采到10月份结束,采了8000公斤,卖了6400元。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为美化环境,花卉需求量越来越大。阿亚格曼干村瞄准这一发展趋势,开始打造花卉苗木产业,新建4490平方米连栋温室种植各类花卉苗木,定植153亩观赏苗木,还有620亩药用苗木。阿亚格曼干村人均耕地较少,村里无法腾出空闲的耕地来种植花卉,就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一些农户院子大且闲置,村“两委”便动员相邻几户农户腾出后院,引来企业建花卉种植基地,这些农户不仅可以通过土地入股每年拿到分红,还可以在花卉种植基地务工。
在南疆,笤帚是当地老乡须臾离不开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阿亚格曼干村有着上百年扎笤帚的历史。为推动这项产业发展,2016年阿亚格曼干村成立了瓦日斯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成功注册了“瓦日斯”商标,其商标意为“传承”。86岁的玉素普·阿卜杜拉是村里最老的扎笤帚手艺的传承人,如今,他把这个手艺传给3个儿子后,还教那些愿意学扎笤帚的村民学会手艺早脱贫。
走进合作社的厂房里,记者看见50多名村民都在专心致志的扎笤帚,身旁堆的都是高粱秆。艾散江·买海提和妻子阿娜尔古丽·斯地克两人坐在专业设计的扎笤帚工具上,手脚熟练地配合着,一会儿就扎好了一把由高粱秆编制的小笤帚。“我们俩有空时每天都来这里扎笤帚,一天能做40把,一把笤帚至少净赚5元,一个月下来就是6000元。加上家里养的牛羊和地里种的蔬菜水果,年收入超过7万元。”阿娜尔古丽·斯地克说。扎笤帚已成为阿亚格曼干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合作社一年能生产笤帚100多万把,主要在南疆四地州销售。镇上拿出资金为村民专门开办笤帚制作培训班,合作社负责收购销售。同时,为了给合作社提供足够的扎笤帚的原料,现在全镇种了3000多亩高粱。
记者在村史馆参观时,深深感受到阿亚格曼干村的变化。现在的阿亚格曼干村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当年村里的小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临路的墙都贴着具有当地浓郁民族风格的深红色花砖,整齐划一。阿亚格曼干村如今也成了红色旅游景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喀什旅游时,都要来这里看看,村里为发展民俗旅游已建好了游客集散中心和几处富有当地人文特色的景点。阿亚格曼干村结合疏附县制订的发展规划,将重点打造“菜篮子”、花卉苗圃、农民手工艺品产销、红色旅游等四大基地,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