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相信,“一桥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斜拉索,竟是一个村民小组制造出来的;谁会相信,“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尖端设备,竟有一个村民小组生产的产品;谁会相信,一个村民小组竟能办起一所大学,办一所大学还不“过瘾”,接着再建一个规模更大的校区;给每个农民每年发2万元分红,给每个退休老人每月发2700元养老金,给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每月发1000元“成长金”,给每家水电气费一半补贴,给群众看病基本报销;截至2019年底,小组集体总资产达到30亿元,创利税2.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8万元,成功打造出了“产业高质高效、村庄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样本……
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现有67户247人的村民小组——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村第八村民小组(以下简称“官桥八组”),被誉为“神州第一组”。
这个组的小组长叫周宝生,他是两届全国党代表、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获得的国家级荣誉证书“一担子挑不起、一面墙贴不下”。周宝生和他领导的官桥八组,作为农村改革“领头雁”“排头兵”,如今,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我这些年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次进步,新的问题来了、又全力去解决,这样就有了八组的四次进步,也就是你们说的四次转型升级。”
在八组“组部”那间宽敞明亮的组长办公室,架着一副眼镜的周宝生,徐徐地打开话匣子。
周宝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吃不饱。解决办法:率先实行“大包干”。
1978年春节刚过,经群众推选,年轻有文化、当过工人的周宝生当上了官桥大队第八队生产队队长。周宝生还记得“两个数字一首歌”:小队欠贷款11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60元;“住的土坯房,吃的返销粮,一个工值九分钱,上山砍柴换油盐。”
1980年,成天琢磨让乡亲们吃饱饭这件“天大事情”的周宝生,从学习报纸文章中获得启发,搞联产承包,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他同党员们商量,说干就干。
这一变大不同。从“人人干活、一人操心”,到“人人都操心、各操各的心”;从“出工磨洋工、只等早收工”,到“全家老小一起拼命搞”。当年,八队粮食产量由20万斤猛增到30万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就在邻近小队和大队壮着胆子跟八队学习“分”的时候,周宝生又亮出既“分”又“统”的新招。原来,周宝生看上了那些农业学大寨时开荒开出的800亩荒山和400亩低产田,将其收归集体管理,用来退耕还林种茶种菜。1985年,周宝生与组里的党员商量后,形成决定。从那时起,八组慢慢建起了1400亩杉树基地、250亩茶园。这些家底为后来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两个回合下来,周宝生带领八组群众,走在了改革初期的前头。
周宝生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没钱花。解决办法:兴办小组企业。
粮食问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就来了。1981年,周宝生又一次作出当时石破天惊的决定,进城开店。他带着一群泥腿子在官桥集镇上租了3间房,办起了小卖部、熟食店、冰棒厂。周宝生幸福地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白天生意火得很,半夜才打烊,一下子赚了7000元,大伙儿紧紧攥着钱回到队里,你数一遍,我数一遍,把钱都数得湿漉漉的。
街上的店开得好好的、生意好得旺旺的,周宝生又出一个“幺蛾子”,宣布回村办厂干工业。1982年开始,周宝生带领乡亲们干起了工业。什么赚钱干什么,干什么都赚钱。
就在那几年,八组陆续开办了钉丝厂、手套厂、沙发厂、金属结构厂等十多家厂矿企业,还真是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到1992年,小组资产总额达到7200万元,年创利税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2010元。同一时间全省乃至全国绝大多数村经济都是空壳,很多村里欠着一屁股债。
组里钱多了,老百姓心事也多了。有的说,干脆分了算了,免得夜长梦多。周宝生决定,八组要坚定地走共同富裕道路。1985年,八组补助每户2000元-3000元统一建房,其余的钱全部拿出来扩大再生产。与记者同行的一名嘉鱼县领导说:“正是这种拨云见日的坚守,才有八组的集体蛋糕越做越大,才有八组后来事业辉煌。”
周宝生遇到的第三个问题,企业做不大,像群“鸡娃娃”。解决办法:依靠高科技,引进对路人。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1993年3月,周宝生请来了一名高人——刘业胜。他是武汉冶金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也是中国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手头有永磁合金的“独门秘籍”。刘业胜一心想让自己的技术产业化,却苦于没有资金;周宝生握着大把的资金却苦于找不到可以转化的科学成果。
“要投多少钱?”
“五六十万元吧。”
“100万元怎么样?”
3句话成交。3天后,刘业胜来了。3个半月后,永磁合金投放市场。当年完成产值230万元,纯利60万元。永磁合金被原国家计委认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产品用到了神舟飞船、地震检波等领域。周宝生对这名为八组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无比尊敬,2013年,刘业胜去世,八组为他铸了一尊铜像,永久地立在合金厂的草坪上。
决定上马缆索厂也是一个经典案例。毛主席有句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周宝生读着读着忽然读出商机来了,能否建个缆索厂?“一桥飞架南北,斜拉索找我”,广告词都出来了。周宝生马上找专家、找政府,北上南下、东奔西走。很快,一个缆索厂就建起来了。该项目获认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产品获评国家重点新产品、湖北名牌产品,应用于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缅甸玛哈邦多拉大桥等30余座国内外重要桥梁。一卷卷斜拉索在大江大河桥面上徐徐展开,如同张开一架架竖琴,弹奏起官桥八组工业与科技双剑合璧的时代强音。
周宝生介绍,1993年起,八组开始组建田野集团,借脑引智,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走上了快速大发展的绿色大道。经有关方面批准,在这里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一批高科技企业落户占地1000亩的田野高科技工业园。
周宝生遇到的第四个问题,发展局面稳定,创新路在何方?解决办法:兴办教育,全面升级。
周宝生为什么要办大学,深层原因是他对知识和高科技的敬仰,机遇来源于2002年,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大学,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获批,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周宝生敏锐地意识到,绝好的机会又来了。
历经艰苦努力,周宝生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田野集团独资承办东湖学院。从征地拆迁到大学建成再到面向全国招生,只用了短短7个月时间。东湖学院总面积1500亩,在校学生1.7万余人。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单位”“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跻身全国一流民办大学。
办了一所还不过瘾,周宝生还要办一所。东湖学院在嘉鱼设立南校区,占地2500亩,总建筑面积将超过70万平方米。记者随周宝生进入了这个大工地,但见塔吊林立、拖车穿梭、彩旗飘飘、机声隆隆,基础建设全面铺开。
周宝生说:“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争当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走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最前头。”
周宝生介绍,八组正在做一个大工程,自然资源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位于官桥镇朱砂村、石鼓岭村、两湖村、港南村和官桥村,规划面积6.8万亩。正在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底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十里八村”“芳园百里”“梦里水乡”“九养小镇”“八区五园”“十大郊野公园”等工程。未来几年,一座生机盎然的国家乡村公园、一个高科技新材料特色小镇、一个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综合体,将在鄂南广袤的土地上惊艳亮相、大放异彩。
四十多年改革创新,四十多年风雨兼程,四十多年春华秋实,四十多年一路前行。他们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康庄大道上,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走在改革开放康庄大道上,走在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走出了五条发展之路。
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官桥八组的经验在于,通过共同苦干达到共同富裕,坚定不移走集体发展道路,着力构建集体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首先靠共同苦干。官桥八组在周宝生带领下,齐心协力干,没日没夜干,干到今天30亿元集体总资产、2.3亿元利税。坚持不容易。坚持则胜,不坚持就散伙了。周宝生说,未来还会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八组一定要保持坚如磐石的定力,把共同致富的道路走到底。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很关键。八组的做法有三点,一是让农民变“股民”,二是给群众更多福利,三是建立长期扶贫济困机制。开启一组带多村一起富新征程。八组主持的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在周边5个村展开;总投资50亿元的田野国家乡村公园,覆盖官桥镇全域13个村、3个社区,总面积达25.9万亩。周宝生说:“我们过去是小组内部共同致富,现在是八组带动周边村组共同致富。这是一步新跨越!”
坚持走产业升级之路。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要支撑,如果产业兴旺不起来,其他各业即使兴旺也不会持久。这是周宝生的深切体会,也是官桥八组的兴旺真经。一是始终把产业发展当作富组富民的核心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抓住产业发展不放松,一刻不停地发展壮大产业。二是始终把产业转型升级当作推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解决温饱到兴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发展高科技产业到兴办教育事业、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不断转型升级。三是始终把抢抓机遇、按照市场需求发展产业当作产业发展的重要遵循。关键是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把市场所需和自己所能结合起来,坚持把产业做大、帮强、做好,做一事成一业,做一项强一方。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八组的经验,在加快发展中注重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促进加快发展。第一条是醒得早。从一开始搞“大包干”,就提出退耕还山还林还茶,有了一点儿钱就开始修复损毁的生态,让村庄田园美起来。第二条是坚持得住。无论经济怎么发展,坚持保护生态不动摇。这个千百年靠砍柴烧饭的山村,竟立下这样的规矩:不许砍柴,违者罚款3000元。为此,八组拆掉每家的土灶,发放煤气补贴。第三条是发展得更好。八组进入发展新阶段后,投资1亿元,建设文昌塔、思源广场、风清楼等人文景观;建设森林公园、南湖北湖,保持美丽乡村的良好生态。漫步在八组如画美景中,让人无处不感到天与地和谐、山与水和谐、森林与村庄和谐、塔与楼和谐、道路与广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坚持走有效治理之路。发挥政治引领,加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通过严于治理,达到有效治理,是八组探索的治理路径。一是严立规矩。丢一个烟头、吐一口痰罚款2000元。官桥八组有许多禁令,不允许烧柴、不能散养禽畜、绝对禁止打牌赌博。这些规矩都是八组村民共同议出来的,家家签字、人人同意。二是严厉处罚。最寻常的一次处罚,对老周家在殡葬事务中收取香烟处罚1万元。最重的一次处罚,对一名副组长参与打牌,罚掉两年集团福利,约30万元。最难的一次处罚,是宣布禽畜圈养的规定之初,周宝生嫂子家的猪“一点面子都不看”,竟挣脱圈门跑了出来,人们看着周宝生,周宝生该罚的罚,亲自把“犯事”的猪给杀了。三是严出效果。其实过去这里社会风气并不好,为了一只走丢的母鸡、一根被人偷吃的黄瓜、一双丢失的拖鞋,就有人提着菜刀骂大街。一名老党员告诉记者,现在早理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已经养成了“守法遵纪照规定来”的好习惯。
坚持走党建引领之路。周宝生说:“路有千条万条,坚持党的领导是第一条。”他们以党建引领为各项工作的纲和魂,把党建工作落实到方方面面、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角角落落。八组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十面红旗、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咸宁市委组织部前不久专门深入八组调研,总结推广他们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强不强,要靠领头羊。做农村工作需要一大批“一懂两爱”的干部。周宝生有个当好组长的“五要素”,供农村干部参考。
一颗初心。周宝生说:“我这一生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这些年,有领导要调他到乡里、县里、开发区里当领导干部,3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1953年出生的周宝生,从1978年担任组长至今没挪窝,像螺丝钉拧在这里一动不动。并且,“献了一生献儿孙”,他的儿子周志专是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完全可以到大都市谋个好职位,但周宝生引导儿子还是回到八组来,周志专欣然答应。
一双锐眼。周宝生说,群众是坐船的,也是划桨的;干部是掌舵的,也是看风观浪的,所以当干部要有一双锐眼。一要看机遇。看政策机遇,看市场机遇。八组的几次产业转型发展,全在于看准机遇立即上马。二要看风险。刚接手武汉大学东湖学院的时候,遇到一次较大风险,周宝生主动应对、成功化解。周宝生的体会,任何时候都要讲政治,听党话、跟党走;任何时候都要讲正气,坐得正、行得稳,不搞歪门邪道。三要看火候。周宝生说,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办事方法,特别要学会迂回解决问题。
一副铁肩。周宝生说,当官就要有铁肩,有铁肩才能当好干部。铁肩要担责,当年在全县率先推行联产承包,周宝生认为能让群众吃饱饭肯定没有错,他愿担这个责。铁肩要担难,四十多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
一把抓手。周宝生说,干部的手就是抓手,会抓工作,特别是会抓人的工作。记者问周宝生,你是怎么管理大学的?周笑着说:“用制度管人,用纪律管人,用待遇管人。当然也要讲感情,做细的思想工作,那也是我的强项。”
一双赤脚。保持打赤脚的本色。他常常跟班子成员讲,不要以为拥有了金钱,便可以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不要以为拥有了权力,便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不要以为拥有了荣誉,便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这是他几十年坐正行稳的底线和原则。保持与打赤脚的乡亲们的密切联系。他喜欢和乡亲们在一起,喜欢往村里农户家跑,喜欢到山区访贫问苦,喜欢帮助认得不认得的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组里、村里、镇里没有人把周宝生当神话,老人们喊他“宝生”,同龄人称他“老周”,中年人叫他“宝生哥”,只有年轻人才叫他“周董”。周宝生说得好:“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打赤脚的人,也不能忘了打赤脚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