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秀扶贫日记》这本书由中共百色市委员会编写,收录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生前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时写下的日记。
这本书主要通过小叙事体现大主题,用小人物的视角体现大时代下的责任担当。当事人的日记及编者的短评,既质朴婉约,又主旨鲜明。一幕幕环境的刻画和黄文秀本人的所行所思展示出的热忱、奉献和担当精神都跃然纸上,水到渠成地将个人与家国、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密关联完美展示出来。这本书所代表的不仅是黄文秀一个人的精神,更是大时代背景下响应号召奔赴基层扶贫一线第一书记们的真实写照,是共产党员怀揣初心使命、怀揣家国情怀、实现理想抱负的一个缩影。
全书只有130多页,不算长,但是每一篇日记都能让笔者感受到“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才有多少真情”。在百坭村的采访加上读完这本书,有两处细节让人难忘。
第一处细节,就是看到黄文秀亲手绘制的百坭村贫困户的分布示意图。2018年3月底,黄文秀用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全村195户贫困户。百坭村住户较为分散,笔者亲自去过,所以了解那里的情况。正因如此,当笔者看到那幅手绘地图后,内心瞬间就被这幅手绘图背后体现出的认真、聪慧震撼了,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黄文秀伏在案头专心绘制地图的情景。是一种什么力量能让一个柔弱的女孩儿克服困难,走访完每一户贫困户?
第二处细节,是读到黄文秀为了融入群众而努力学习当地方言——桂柳话。2018年8月15日,黄文秀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今天到百果屯入户,发现自己真的有所进步。”读到这里,笔者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文秀心中的喜悦。作为一名记者,语言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几门外语或者方言,是拉近与采访对象距离的有效方式。记者如此,驻村第一书记也是。文秀做到了。农村是个熟人社会,你用方言和群众沟通,才有可能和群众心连心。文秀用半年时间,便可以用当地方言和群众沟通,这是文秀心系群众、全心奉献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足以打动人心的细节:有人没“评上贫困户”,让黄文秀吃了“闭门羹”,文秀毫不气馁,“三顾茅庐”,最终用真情打动了对方;在一户人家喝了一碗酒,文秀欣喜于对方把她当成了“自己人”;组织北师大的学弟学妹来百坭村支教,让孩子们懂得读书的意义……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收录了黄文秀自己写的驻村日记,更有亲友和同事的回忆。硕士导师、研究生同学、单位领导和同事、哥哥嫂子和姐姐……通过这些人,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性格鲜明的黄文秀:除了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外,她还是一个受到委屈就爱哭鼻子的女孩儿;她充满爱心,用北师大校友的身份为百坭村的孩子带来了希望、开阔了视野;她孝敬长辈,伺候生病的父亲于塌前,为妈妈和嫂子用心挑选手镯作为礼物;她热爱生活,在朋友圈记录生活细节,闲暇时间练习软笔书法;她心系家乡,在北师大读书期间见证了北京的繁华,依然选择回到家乡,立志让家乡变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黄文秀同志的事迹进行批示时强调,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这正是黄文秀的初心所在。
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岁,但是她将永远成为她的亲朋好友以及百坭村、广西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文秀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她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精神,即使没站在三尺讲台春风化雨,也将生命之花播撒在乡土中国的大地上。这也是北师大的骄傲,大学教育的意义更在这里体现: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心怀大爱、懂得感恩的人才。
相信《黄文秀扶贫日记》会让每一名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每一名走出校门的莘莘学子心中永远亮起一盏灯,用这盏灯指引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