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美在民间 日期:20210112
《藏家》新书发布,再现“皇后之玺”发现故事 国产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路演开启 新疆和田 绚丽丝绸织起村民致富梦 江西出台保护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办法 畲族风情助力乡村振兴 走近庖厨:罐甑里的匠心独运 吴昌术:石盘悠悠,转出手艺人生 曹照林:老木匠45年匠心做甑子 “文艺轻骑兵”与农民心连心
  006版:美在民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藏家》新书发布,再现“皇后之玺”发现故事
· 国产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路演开启
· 新疆和田 绚丽丝绸织起村民致富梦
· 江西出台保护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办法
· 畲族风情助力乡村振兴
· 走近庖厨:罐甑里的匠心独运
· 吴昌术:石盘悠悠,转出手艺人生
· 曹照林:老木匠45年匠心做甑子
· “文艺轻骑兵”与农民心连心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曹照林:老木匠45年匠心做甑子

周超文 杨桃

  早上6点多钟,在偏远的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65岁的老木匠曹照林家就不时传出锯木头、敲木桶的声音。循声而去,曹照林正在打磨手里的“木桶”。原来,这“木桶”就是用于蒸饭的甑子,也是他坚守了大半辈子的老手艺。

  

  45年练就好手艺

  曹照林今年65岁,出生在大渡口镇大山深处的太和村。家里贫困,曹照林从小跟着父母在家务农。挖地犁田、栽秧打谷,他早早便学会了农村所有的劳动技能,心中却并不满足。“农活儿学得再好,也只能是一辈子种庄稼。”曹照林回忆当年,说自己想学一门技术。

  1975年,20岁的曹照林退伍回乡。他看见邻居马成兴老人在做甑子,便很感兴趣。只要空了,曹照林就去为马成兴老人打杂,顺便学点技术。不到两个月,他学会了制作粗糙的木桶,也发觉自己真的喜欢上了这门做甑子的手艺。“我没什么文化,但是对圆周率印象深刻,做甑子用得上它,还挺有趣的。”后来,曹照林干脆靠做甑子卖钱,开始认真钻研手艺,一做就是45年。

  自己爱上做甑子,一家的日常开支都靠做甑子来补贴,曹照林45年间没有出过远门,忙完农活就做甑子。45年来,曹照林每天与木材为伍,与工具为伴,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艺,制甑技艺日臻精湛。如今,曹照林的手艺在当地无人能及,成了享誉一方的职业“甑子匠”。

  

  20道工序不懈怠

  “做甑子很讲究,除了精选杉木,每道工序不能有半点马虎,这样做出来的甑子才能经久耐用。”曹照林说,他的甑子全是选用数十年的老杉木,蒸好的米饭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还会有一股淡淡的原木醇香。“不仅口感好,还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曹照林家中有一大堆工具,各个型号的锯子、斧子、刨子、尺子看得人眼花缭乱,有些还是陪伴他多年、如今已不常见的“老古董”。在这些早已磨合完毕的“老伙伴”中,有一把曹照林自制的木尺,用于量甑子的口径。无论甑子大小,使用的木块数量均需在16至20块之间,不得出错。

  从选料到成形,每一个甑子都要经过20道工序。在这之中,除了改料可以用电锯,制木片、打孔、清缝、穿竹钉、固型、平口等全需要手工操作。所以,尽管曹照林早上6点多就开始工作,晚上9点多才休息,每天也只能做3个成品。“环环相扣,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否则就很难做成型了。”

  成品甑子两头是通的,一边大一边小。曹照林说,用刨子打磨内壁是最困难的,手背上的骨节处经常被磨破。最令他得意的,是一道自己研究出来的工序:用小竹钉嵌接木片,既能完成圆桶的塑形,也保证了甑子的稳定性。

  

  精湛手艺盼传承

  这项老手艺带给曹照林的不仅是经济来源,还有健康的体魄。早些年他患有腰椎疼痛的毛病,这些年坚持做甑子后,腰痛的毛病逐年好转,现在是一身轻松。

  “每天的生活很规律,劳动强度也不大,不忙碌也不清闲,这样的晚年生活也算幸福了。”曹照林满足地说,自己在做甑子的过程中,心胸也变得开阔了,唯一的遗憾是至今没有教出一个徒弟。“以前有人来学,没学多久就觉得不好耍、没前景,后来就放弃了。”想起从前的经历,曹照林仍惋惜不已。

  曹照林告诉笔者,现在科技进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电饭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甑子。“机器生产比手工制作快得多,”曹照林继续解释道:“手工甑子不仅价格低,做工也慢,很多年轻人就不再愿意学了。”

  目前,在太和村,只有曹照林和一个老太婆还在做甑子。“毕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个人还会坚持手工做。”曹照林说:“到做不得了,就不做了。这木甑子倾注了我几十年的情感,是我一生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