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渔业渔政 日期:20210109
吉林发布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规划 浙江玉环市 放流淡水鱼苗26.57万尾 福建省淡水所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取得阶段性效果 贵州余庆县 开展护渔行动保护乌江流域生态 科技助力长江禁捕 生命长江未来可期 海洋捕捞:产量稳定下降 质量效益耀眼
  006版:渔业渔政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吉林发布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规划
· 浙江玉环市 放流淡水鱼苗26.57万尾
· 福建省淡水所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取得阶段性效果
· 贵州余庆县 开展护渔行动保护乌江流域生态
· 科技助力长江禁捕 生命长江未来可期
· 海洋捕捞:产量稳定下降 质量效益耀眼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海洋捕捞:产量稳定下降 质量效益耀眼

本报记者 韩超

  

  

  海洋捕捞:产量稳定下降 质量效益耀眼

  

  2020年8月1日闯海节上,东海渔船千帆竞发。 吴达夫 摄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捕捞总产量控制目标提前完成。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国内海洋捕捞水产品产量为1000.15万吨,比2015年下降了43%,养捕比达到78∶22;同时,纳入“双控”管理的国内海洋捕捞机动渔船(不含港澳流动渔船和特定水域骨干船队)共11.7万艘。与2015年底相比,全国海洋捕捞渔船总数减少4.4万艘、总功率下降165.7万千瓦。海洋捕捞渔船压减目标也提前实现。

  记者还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量”“双控”提前完成 海洋捕捞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海洋捕捞产量呈稳定下降态势。总量下降的背后,是渔船数量的压减和作业方式的优化,折射出我国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来,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渔船渔具管理,改革渔机管理体制,强化渔业装备建设,鼓励引导休闲渔船和深远海养殖工船等新装备新业态规范发展,积极开展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与渔船更新改造项目,海洋渔业捕捞产量逐年下降,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大幅减少,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渔船结构明显优化,节能环保水平得到提升。从作业类型看,资源破坏严重的作业类型渔船占比持续下降,其中拖网类渔船占比降低近10%,底拖网渔船由2334艘减为51艘,三角虎网和帆张网渔船也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友好型渔船占比逐年提高,尤其是钓具类渔船占比增加逾145%;从船舶材质看,玻璃钢等新材料和钢质渔船占比大幅增加,分别由8%和24.6%,增至22.5%和30.1%,木质渔船占比显著下降,由67.5%降为46.4%;从船龄看,渔船低龄化趋势明显,船龄10年以内的新船占比由11.7%提高到33.7%,老旧渔船占比由67.7%降为40.6%,其中限制使用的老旧渔船数量减半。

  记者还了解到,“十三五”时期我国渔业装备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生产事故率明显下降。通过实施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与渔船更新改造项目,渔船数量下降,老旧木质渔船陆续退出,玻璃钢等新材料、新技术船舶占比增加。目前,钢质和玻璃钢渔船总计已超过6万艘,超过现有捕捞渔船总数的50%。渔船与渔业生产安全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渔业事故和死亡人数持续保持历史低位。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加大保护力度,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持续降低捕捞强度,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实施沿海渔民减船转产,鼓励对资源破坏严重作业方式渔船改造为拖网、张网之外的渔船;二是加强渔船消防救生设施设备与海洋宽带设备、渔船防污染等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三是在舟山等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玻璃钢等新材料、新技术渔船试点建设;四是提升渔港、渔船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依港管船、管人、管渔获物;五是进一步加快推进渔具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开展渔获物定点上岸、合法性标签的信息化监管;六是探索研究多因素对捕捞渔船性能的影响,初步构建渔业捕捞强度评价体系。

  

  质量、效益更加凸显 远洋千亿产业全链升级

  “十三五”期间,远洋渔业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形式,在丰富国内市场供应、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对外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全国远洋渔业企业共178家,作业远洋渔船2701艘,远洋渔业年产量217万吨。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全面调整远洋渔业发展思路,将远洋渔业发展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调整到严格控制规模、强化规范管理、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上来,促进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修订发布《远洋渔业管理规定》,接轨国际管理规则、强化涉外安全管理、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便利管理相对人,为新时期远洋渔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首次建立远洋渔业企业履约评价制度和远洋渔获转载报告制度,全面修订《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管理办法》,制定《远洋渔业国家观察员管理实施细则》,推进远洋渔船电子渔捞日志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试点,提高远洋捕捞全程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十三五’期间,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远洋渔业产值超1000亿元。”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严控渔船数量基础上,大力实施老旧渔船更新建造,10年以内船龄渔船占远洋渔船总数比例逐步提升,首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南极磷虾渔船建成下水,我国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初步建成。同时,着力打造鱿鱼优势产业,2019年首次发布中国远洋鱿鱼指数,建成中国远洋鱿鱼交易中心。努力开拓金枪鱼国内市场,提升金枪鱼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批准建设浙江舟山、福建福州(连江)、山东荣成等3个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4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

  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国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以“零容忍”态度,对调查核实的一批违规远洋渔业企业和渔船采取罚款、暂停渔船作业、暂停或取消企业从业资格、将违规船长和管理人员列入从业人员“黑名单”等措施进行严厉处罚。同时,会同国际社会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简称“IUU”)渔业活动。首次成功处置外籍IUU运输船“安德烈”号非法转载南极犬牙鱼货案件,将非法货物拍卖所得全部捐给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配合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将16艘“三无”船舶列入IUU渔船名单。积极推动加入《港口国措施协定》,连续两年将我国加入的各区域渔业组织公布的IUU渔船名单转发相关部门进行港口布防;协调推动中国海警局开展公海执法,打击“三无”渔船在公海非法捕捞。

  “十三五”时期,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不断深化多双边渔业合作,签署中国—毛里塔尼亚渔业混委会会议纪要,签署中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渔业合作备忘录,农业农村部召开中国南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和渔业合作论坛并签署《楠迪宣言》。积极推动与基里巴斯、所罗门加强渔业合作。先后与伊朗、斐济、桑给巴尔、瓦努阿图、塞拉利昂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渔业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加入《南印度洋渔业协定》,积极参与8个政府间区域渔业管理组织谈判磋商,维护我国远洋渔业合法权益。二是积极主动养护公海渔业资源,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在公海部分区域实施自主休渔,主动履行国际义务养护公海渔业资源。三是健全国际渔业履约工作机制。成立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建立了远洋渔业国际履约队伍,对口跟踪落实相关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履约事务,及时将相关区域渔业养护管理措施转化为国内管理规定,履行负责任国家义务。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