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绿色生态 日期:20210108
量一量,您的农场“生态”吗? 秸秆综合利用“太仓模式”推出升级版 江西南昌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近93% 山东青岛 统筹3亿资金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甘肃成县 秸秆还田带来高效农业 广西平果 循环经济持续“造血”
  007版:绿色生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量一量,您的农场“生态”吗?
· 秸秆综合利用“太仓模式”推出升级版
· 江西南昌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近93%
· 山东青岛 统筹3亿资金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 甘肃成县 秸秆还田带来高效农业
· 广西平果 循环经济持续“造血”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已经颁布实施——

量一量,您的农场“生态”吗?

本报记者 王泽农

  

  

  量一量,您的农场“生态”吗?

  

  上海自在青西蛙稻米生态农场“蛙稻共作”生态种植养殖模式。

  生态农场的“生态”二字现在已不仅是一种农业理念的追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它还是衡量农业生产是否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一把标尺——大家不妨来量一量,您的农场“生态”吗?

  日前,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在南京召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研讨会,就我国生态农场的评价标准体系进行了说明,对生态农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研讨。

  

  最大可持续产量、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

  ——生态农场的建设目标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生态农业处处长徐志宇介绍,该标准已于2020年7月27日颁布,11月1日起实施。标准从农场环境、种植养殖过程、管理体系等方面规定了生态农场评价的基本要求,并给出了评价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乔玉辉也是该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在谈到生态农场的概念界定时,乔玉辉表示,生态农场不同于常规农场,涵盖但并不等同有机农场,对生态农场的要求是:本着“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使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将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关联,对农业生物—农业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与管理,在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的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

  徐志宇介绍,2020年启动生态农场评价试点工作后,先在长三角和部分重点地区建设一批自我发展、良性循环、高效运转的生态农场。到2025年,依托生态农场试点,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主体,探索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技术模式,构建一套绿色生态导向的生态农业补贴制度,培训一批生态农场经营管理人才,赋能一批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引领全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场评价试点工作程序分为农场推荐、材料报送、专家评审、公开发布、复评复审(首次评价有效期三年)5个阶段。

  农场推荐分单位和专家两种渠道:推荐单位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环保站、农村能源办(站),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和会员单位,农业绿色发展领域有关的全国学会、行业协会(联合会),长期从事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荐专家包括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长期从事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专家。

  《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对参评的农场有着详细的要求,除了填写申请表,还要填写信息采集表,内容包括农场基本情况、农场管理和农产品认证情况、作物产量和农用品投入情况(养殖生产和养殖密度情况)、生态农业措施使用情况、农场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农场经济效益情况等。另外还需提供文件审核材料,包括:土地使用文件、农场管理文件、有关检测报告、生态农场建设方案等。需要准备的现场汇报材料有基本情况、制约短板、总体思路、建设内容、技术方案、建设目标、保障措施等。

  

  “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生态循环观念源远流长

  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观点和系统思想由来已久,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高尚宾研究员介绍,从《诗经》到我国最后一部全国性的整体农书《授时通考》(成书时间1742年),朴素的生态思想是一以贯之、不断发展的,成为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稻田系统、桑基鱼塘、轮作互补、庭院经济等,更是传统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这个时期被称为朴素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这一阶段,创造了特殊的生态农业观,主要包括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施肥的地力观、御欲尚俭的节约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记载:“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000年前后,我国进入现代生态农业的试点探索和专项推进阶段,生态农业逐步引起国家重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一个重要战略思路,我国生态农业进入新阶段,生态农场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抓手。

  高尚宾说,生态农场不但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高质量需求的现实选择。2019年,我国人均GDP上升至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8年下降,已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跨越这个节点,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继续扩大,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市场规模、创新条件都将迈上新台阶。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他们也是在处于人均GDP1万美元左右时期,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生活的追求开始不断提升,农用化肥使用量开始进入下降期。

  按照规划,到2022年我国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超过180万家,如果按照3%~5%比例转型为生态农场,就是5.4万~9万家。测算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农场可带动市场投资超过9000亿元,生态农场产出达到1.2万亿元,生态农场总利润超过40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200万人。因此,生态农场产业发展和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高尚宾表示,下一步将在科教司支持下,依托生态总站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等,重点开展生态农场评价工作,培育更多生态产业主体,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和部分重点地区建设50个自我发展、良性循环、高效运转的生态农场试点。同时,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搭建农业生态补偿框架,明确农业生态补偿的要素、空间和对象优先序,开展生态农场受偿意愿和支付意愿调查,探索面向生态农场的综合生态补偿方案,为探索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供实践经验。

  

  产量大幅增加,排污不断减少

  ——十年来生态农业成就巨大

  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介绍,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近40年来全国先后建设了3个示范省、10个示范市、102个示范县以及一大批试点村,探索形成了“猪—沼—果”“四位一体”、稻鱼共生、林果间作等众多典型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理念逐渐步入人心。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深入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措施,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效。据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较10年前分别下降了19%、48%、25%,农业发展实现了“增产又减污”,10年的发展,农业的产量大幅增加,农业的排污不断减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李波说,农业农村部通过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设了30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175个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了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集成推广一批典型技术模式和运营机制。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连续三年负增长。

  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大力推行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整县推进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实现对585个畜牧大县全覆盖支持,并将120个非畜牧大县纳入治理范围,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得到稳步提升。目前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今年年底将达到100%。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通过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在全国支持建设了684个重点县,实现对50万吨以上的秸秆产生大县全覆盖,培育了2.9万家秸秆利用市场主体,每年高值化利用秸秆近5000万吨,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较2015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

  通过实施地膜回收行动,推动出台《农用薄膜管理办法》,明确地膜回收主体责任、监管机制和奖惩办法,推动多部门联合治理“白色污染”。在西北地区建设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100个,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全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目前农膜污染已经得到有效防控,回收体系基本建立。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