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东村紧靠着海拔1200米的高山梯田,生态优越,风光宜人,每年吸引游客来此的不仅是东村的美景,还有赫赫有名的农家院有机“蘑菇宴”,这是当地乡村旅游的品牌名片。刘宇是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从2006年起,刘宇开始指导东村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东村从科学种植蘑菇、到研发蘑菇宴、再到乡村生态游,逐步走上致富路。
2005年,东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决定不再挖煤,可到底发展什么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孙广亮四处奔走想办法。“我们养过狐狸,养过蜗牛,但都没有成功。直到认识了刘老师,种蘑菇这个事儿才试验成功。”孙广亮介绍说,现在东村食用菌基地有300余亩,共有109个棚。2005年关闭煤矿的时候,村民人均年收入是3000余元,到2019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96万元。
如今,东村的食用菌基地在刘宇的规划指导下,依据春夏秋冬四季温度的不同,种植包括榆黄菇、灰树花、玉木耳、灵芝、桑黄等十余种适合观光采摘的珍稀食药用菌。2006年至今,刘宇一直坚持对村里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电话、微信、现场指导,哪种方式方便管用就用哪种,食用菌投入较高,我得竭尽全力确保村民不赔钱、能赚钱。”刘宇说。在他的技术指导下,食用菌种植户收入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扩大林下菌菇大棚的规模,还吸引了周边的村民到食用菌基地打工赚钱。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东村高品质的蘑菇推销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利润薄,增收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村民们尝试开餐厅、办农家乐,但是又做不出可口的蘑菇菜。孙广亮和村民们又请来了刘宇,希望他再给出主意。刘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依托北京食用菌协会,聘请优秀烹饪厨师开发出了14道色香味形俱佳的蘑菇宴,并且将烹饪方法传授给村民,又选拔了几家餐厅、农家乐作为样板,带动其他餐厅、农家乐一起发展蘑菇宴。慢慢地,东村蘑菇宴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品牌。
东村村民还开动脑筋开发出了林下蘑菇采摘,将传统的农家院改建成20栋独立的观景小木屋供游客留宿。外出打工的东村村民们纷纷回到村里,各家各户的农家院红红火火地开张了。由此,小蘑菇在东村落地生根。依托蘑菇产业,东村先后荣获“北京最美乡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村民对这位“蘑菇专家”是由衷的感激。
“蘑菇专家”能帮助农户脱贫,这一消息在京津冀附近村庄中传开,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郝家营乡、承德市丰宁县等基地的负责人也找到了刘宇,想请他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刘宇说:“每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气候特征不一样,要因地制宜、一地一案地为河北贫困户制定适宜的食用菌种植策略。”
以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的一家公司作为重点扶贫基地,刘宇带领团队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开展食用菌菌种繁育、标准化栽培技术及菌棒集约化生产等技术培训指导,召开现场观摩会,并且安排基地技术骨干赴北京刘宇的实验室进行实操培训。2019年试验示范的香菇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比常规品种亩均增收4000余元。2017至2019年带动国家级贫困县丰宁县贫困农户420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9年度与张家口市张北县的食用菌科技开发公司合作,试验示范的平菇优良品种和袋式打孔栽培技术,使平菇单袋产量比常规品种提高了22%,亩均增收6500元。试验示范的香菇优良品种及立体栽培技术,比常规品种亩均增收7000余元。依托试验示范公司,刘宇带动国家级贫困县张北县贫困户417户,户均增收3500元。
近五年来,刘宇研究员带领食用菌科研团队先后深入内蒙古、河北、山西、贵州、西藏、甘肃、新疆、河南等8个省(区)、16个贫困县开展技术培训及咨询服务,已累计培养食用菌技术人员390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30余人。他依托北京食用菌协会的专家资源,最大限度地弥补贫困县乡缺少农业技术人员的不足。
在北京市科协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支持和指导下,刘宇以中国食用菌协会和北京食用菌协会为依托,积极协调京津冀三地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牵头成功组织召开了每年一届的“京津冀食用菌产业联盟学术技术交流会”,希望推动京津冀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助推河北精准扶贫工作。用“蘑菇”攻克“贫困”,“蘑菇专家”在助力脱贫的路上不断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