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强)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先后印发实施《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其中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就占了4个。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政府、社会和个人责任,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的慢性病问题。一是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二是强化专群结合、以专为主,促进慢性病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三是强化社会动员、全民参与,自觉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癌症生存率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该负责人表示,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10年已经从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还有一些差距。一方面,我国癌症发病的前几位恶性肿瘤大部分是预后比较差的,比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像食管癌、胃癌等。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人群还相对比较少,大众主动参加防癌体检的意识还不够强,大多数患者在发现癌症的时候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因此治疗效果比较差。未来,将从优化服务供给和引导服务需求两大方面同时发力,推进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