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祥云的一年有两个季节:大黄种植季和大黄采收季。
龙祥云的一天有四件大事:跑基地、验大黄、联络客户、招工发钱。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元堡乡,48岁的龙祥云把自己的人生跟素有“药中将军”之称的大黄紧紧绑在了一起,用十年时间,活成了乡亲们眼中带领大家打赢脱贫致富翻身仗的“女将军”。
2010年,在广州打拼多年的龙祥云返乡探亲时发现,村里及周边不少土地因无人打理,都撂荒长出了野草。她是元堡乡毛针村人,自小目睹依山而耕的长辈们如何在零散的土地上“精打细算”——这里种点粮食蔬菜,那里种点水果药材,不浪费一丁点土地资源。在她的记忆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她没想到,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长辈们逐渐年迈,村庄还贫困着,但地竟然没人种了。
“太可惜了!”——很多返乡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但龙祥云却在感慨的同时当了行动派,她决定带着这些年攒下的积蓄回到家乡,在撂荒的土地上种植大黄。
为什么种大黄?龙祥云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元堡乡气候凉爽、海拔高,适宜种植喜冷怕热、只适应生长于海拔1300米以上山地的大黄;当地村民素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对种大黄不陌生。而且,相比于其他中药材,大黄耐旱抗涝且无须精耕细作,一年四季均能播种,因此连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或者不能一年到头都守着土地的家庭均可种植;最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有超过200种中成药需要以大黄为主要原料,只要找到销售渠道,大黄就不愁卖!
“我对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龙祥云说。回乡第一年,她流转200亩土地,不但自己种大黄,也带动周围老百姓跟她一起种。2013年8月,她还在利川市注册了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
“以前各家各户种得零散,不成气候,只能挣点零花钱,没有持续稳定的规模产出和销售渠道,因此无法靠大黄致富。”龙祥云说,“我希望通过合作社把大家聚到一起,让产业做大。”
一株大黄,从种下到收获,需要3年。3年间,龙祥云看着一片片撂荒地渐渐被油绿硕大的大黄叶片覆盖,她很喜欢这绿色海洋般的风景,连朋友圈的封面照片都换成了大黄叶子。
“收获只是一个开始。”龙祥云琢磨,利川大黄“养在深山无人识”,如果还是像过去一样靠着几个药材小商贩上门来收购,那怎么也成不了气候。她认定,“利川大黄的出路在于销路”。
于是,一个背包、一辆车,龙祥云拎着宣传册和产品,开始一个人去外面跑市场。成都荷花池、安徽亳州、河南禹州、河北安国……靠着在广州做过10年化妆品销售的经验,她在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市场上找订单。尽管一开始谁也不认识她,但手上的产品就是最好的敲门砖,收购商们渐渐认可,这个利川女人带来的大黄是好货。
“市场上的人看到我们生产的大黄质量过硬,又把我介绍给了药厂,我又一家家地去药厂拜访,终于从太极集团拿下第一笔来自药厂的大订单。”龙祥云说。
从那之后,合作社的大黄便再也不愁卖了。订单数量季季增长,大黄价格年年攀升。“有市场,有收益,就有动力。”龙祥云说,“乡里人看见我们的大黄既好种又好卖,于是跟着种的人就越来越多。”
如今,勤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外,总有货车在等候。7年前,龙祥云奔赴全国各地跑市场;7年后,全国各地的客户主动来到元堡乡登门求购大黄。
面对各大制药厂,龙祥云越来越有底气。这不仅因为勤隆目前拥有368亩良种繁育基地和1600亩种植示范基地,也因为合作社目前的年加工能力可达3000吨以上、年加工产值可达6000万元以上,已成为全恩施州大黄对外销售最大的市场主体。
“多亏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政府!”提起大黄加工,龙祥云介绍,2018年,萧山决定帮扶300万元在元堡乡建设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2019年6月,产业园内一座2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大黄加工厂正式完工。元堡乡政府每年以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即18万元,将产业园租赁给合作社经营,既延长了合作社的产业链条,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依靠逐年增加的产量和稳定的品质,我们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与云南白药、太极制药、贵州百灵等大型药企签订了长期订单合同,建立了‘直通车’销售渠道。”龙祥云感慨地说,“现在市场都不用我们自己去跑了,很有成就感!”
“陈华菊:打包45元、点工40元、切种子48元,扣除餐费2元,合计131元;丰菊翠:打包31.5元、点工40元、切种子36元,扣除餐费2元,合计105.5元……”记者采访时,正值大黄生产用工的高峰期,龙祥云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发送前一天的工资单,详细记录来工厂做工的村民的计件和计时收入。
据她介绍,目前有80多个贫困户以短期计件工的方式在工厂就业,旺季时,计件及加班时间比较多,吃苦耐劳的人一个月可以拿到五六千元。
“产业园在选址时,特意选在扶贫搬迁安置点旁边。”龙祥云说,“扶贫易地搬迁点的49户贫困户中有20多人在这里就业。2019年,合作社为所有贫困户农民工提供务工收入72.2万元。”
元堡乡兴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冉龙春,从2014年起就在合作社的基地做工,在此之前,她除了种庄稼外,只能靠打零工赚些零用钱。“昨天我切种子挣140元,打包挣90元,加在一起有200多块钱。”冉龙春说,“这几年在勤隆干活,我一个人一年能挣3万多块钱,而且家里的庄稼也不受耽误,相当于有两份收入。”
龙祥云对来产业园打工的贫困户家中的情况都很清楚,她说:“在我们这里打工,时间相对自由。很多贫困户年纪大,体力跟不上,他们可以兼顾自己的身体与精神状态来选择工作时长,干多少算多少,而且不用出远门,自家农田也有人照看。”
除了打工挣钱外,有些贫困户对种植大黄也跃跃欲试,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和技术。龙祥云就提出,不仅免费为他们提供种子,传授种植技术,并且以保底价回收成熟大黄。“去年,我们收购了贫困户鲜品大黄896.1吨,帮助贫困户增收322.56万元。”龙祥云说,“把大家都吸纳到大黄产业中,就都有了长期稳固的收入来源。”
种大黄十年,龙祥云为自己和乡亲们从大山里“种”出了一条致富路。看着一车车大黄每天从利川的深山中发往重庆、云南、贵州、江西等地的制药厂,她在朋友圈写道:“选择了‘你’我会用心用情来维系,尽我所能让‘你’走出大山,让‘你’畅游全世界,走到需要的地方去。”
这个用大黄筑起的产业致富梦,她要一直带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