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鲜切花产业基地,绿叶丛中,菊花含苞待放,像一盏盏精巧的花灯,远远就能闻到阵阵花香。农户们穿梭于花丛中,一边替菊花疏蕾,一边说笑着。与菊花基地“隔地相望”的是菊花加工车间,烘干机器正在轰轰运转,工人们有序地进行着菊花筛选分级、分拣包装。
“前些年,家里几亩土地一直种植水稻,收入不多,自从将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栽种菊花后,每年除了可以得到1000多元土地流转金外,还可以到基地务工,日收入70元左右。”黄梅村脱贫户张五明乐呵呵地说。
2019年,黄梅村成立了安庆市七彩黄梅菊花合作社,采取“基层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规模种植户+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引进胎菊种植和加工技术,发展胎菊种植基地1000亩。2020年,仅菊花产业就实现集体增收51.8万元,带动1095户农户收益,其中62户贫困户收益达15万元。合作社还吸纳本村及周边村400多人就业,使他们在家门口就挣到了现金收入。同时,合作社还与市殡葬协会达成合作协议,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还能为10户贫困户提供务工岗位。
“近几年来,各地掀起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新风。清明节前后,很多市民都选择到花店买点鲜花,生态祭扫,寄托哀思,这使得以菊花为代表的鲜花市场热闹起来。”黄梅村党总支书记张国文介绍道,“我们种植的鲜切花不仅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也更好地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让老百姓在致富增收的同时转变思想观念,真正实现民富、村美、民风好。”
冬雪 本报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