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美在民间 日期:20201223
江苏启东 农家书屋添功能 人来人往真热闹 山东东营 丰富校园文化 推进素质教育 广西隆林 脱贫故事多 村屯文化氛围浓 半自传体小说《春夜》展现工人群体真诚而执着的精神世界 贵州天柱 非遗展演闹侗年 舌尖非遗:古法匠心代代传 仇彦军:井陉窦王醋 浓香润百年 小浯塘酱油 传承家乡味 张大伟:石磨承技艺 古味芝麻香 诗歌之乡打造特色文化小镇
  006版:美在民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江苏启东 农家书屋添功能 人来人往真热闹
· 山东东营 丰富校园文化 推进素质教育
· 广西隆林 脱贫故事多 村屯文化氛围浓
· 半自传体小说《春夜》展现工人群体真诚而执着的精神世界
· 贵州天柱 非遗展演闹侗年
· 舌尖非遗:古法匠心代代传
· 仇彦军:井陉窦王醋 浓香润百年
· 小浯塘酱油 传承家乡味
· 张大伟:石磨承技艺 古味芝麻香
· 诗歌之乡打造特色文化小镇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2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吴宗洲吴华清祖孙俩:

小浯塘酱油 传承家乡味

林辉 林响 杨云清

  

  

  小浯塘酱油 传承家乡味

  

  吴华清在检查黄豆发酵情况。 赖进财 摄

  “春准备,夏造酱,秋翻晒,冬成酱。”在福建省晋江市的闽古酱园晒场,2800口酱缸整齐地摆放着,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酱香。晒场的老主人,是年过八旬的守缸人吴宗洲。他早年在厦门酱油酿造厂工作,摸索出了一套传统古法酱油酿造技术。退休后,吴宗洲返回家乡,创办了晋江市灵源华丰酱油酿造厂。

  耳濡目染,小孙子吴华清在酱缸旁渐渐长大。2014年,主修商学的吴华清从大学毕业,毅然接手了爷爷的酱油事业。而他的回归,也为晒场带来了更多现代企业的经管理念。作为小浯塘古法酱油的第三代传承人,吴华清正一步步接过爷爷手中的大旗。坚守初心的同时,这名“90后”守缸人正全力打造“小浯塘”品牌,为老手艺引入新思路。

  “一瓶古法酿造的好酱油,从挑选大豆、浸洗、蒸煮、发酵,到最后的晾晒,至少要经历一年的时间。”吴华清说,让酿造酱油趋于标准化,就是自己的第一个任务。通过反复试验,吴华清不仅将依赖经验的“古法”量化成了具体的数值,还引进新设备、改进工艺流程,将现代科技与古老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实现了高效率的标准化生产。

  在吴华清的记忆里,从爷爷辈到父辈,酱油最主要的销售方式有三种:一是附近的居民拿着酱油瓶来厂里打酱油;二是厂里人骑着脚踏车去沿街叫卖;三是由当地小卖铺分销。对他来说,酱油销量上不去是又一个棘手的问题。为寻找突破,吴华清一方面对产品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则在线下销售的基础上拓展线上分销的方式:“是要‘扫一扫’包装上的微信二维码,就能送货上门!”

  趁热打铁,2017年,吴华清注册了“小浯塘”商标。“小浯塘”古法酿造酱油入选了晋江旅游局的“晋江伴手礼”。

  为了让古法酱油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吴华清琢磨着将自家的酱油发展成一个文化IP。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灵感之后,吴华清从“一辈子两世纪三代人、成就一款好酱油”这句宣传语中得到启发,决定以历代守缸人、制酱者与豆子为原型。吴华清表示,这样的人物IP应用到产品包装与招贴宣传中,才能更直接地体现出古法酿造酱油的传承性与故事性,不仅让传统工艺酿造的酱油“入眼,入口,更入心”,也让消费者一眼便记住“小浯塘”的品牌特色。

  今年5月,吴华清还在泉州市金鱼巷开设了第一家古法酿造酱油线下体验店,通过投影仪在店内播放古法酿造酱油的发展历程、工艺流程。“实现产品与文创的融合发展,也是保持传承活力的最好方式。”吴华清说,接下来计划打造以酱文化为主题的观光工厂,充分发挥临近旅游景点清源山、五店市传统街区、福全古城、围头湾等地理优势,以点带面带动旅游观光,实现跨界产业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