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社会扶贫 日期:20201218
走进大凉山 河南杞县:书写红色传承 创建红色名片 在脱贫事业中顶起了“半边天”——新时代女性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山东德州市 民主党派结对帮扶社区困难户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 扶贫产业“造血”能力显现 图片新闻
  007版:社会扶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走进大凉山
· 河南杞县:书写红色传承 创建红色名片
· 在脱贫事业中顶起了“半边天”——新时代女性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 山东德州市 民主党派结对帮扶社区困难户
·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 扶贫产业“造血”能力显现
· 图片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2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进大凉山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科技帮扶大凉山产业脱贫记
本报记者 郭少雅

  

  

  走进大凉山

  

  农科院烟草所所长王元英(右二)等专家指导凉山州烟叶生产。 资料图

  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昭觉县、越西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

  手机上的新闻APP收到这条信息时,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院烟草所”)科技管理处处长戴培刚正在位于凉山州西昌市大兴乡新民村的西南试验基地调研今年的烟田综合收益,他兴奋地直起身来,把消息转发到烟草所“科技帮扶大凉山”的工作群里。

  熟悉烟草行业的人都知道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烟叶生产自带“扶贫属性”——适合种植烟叶的地区,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对烟叶种植和烘烤进行技术指导,就意味着常年要在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贫困群众一起开展工作。

  农科院烟草所所长王元英参加工作不久就走进大凉山。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的大凉山种烟规模很小,如今,凉山州已经发展成为四川省最大的优质烟叶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优质的“清甜香”型烟叶可以同世界顶级的津巴布韦烟叶媲美。

  三十多年来,一批批烟草所的科研人员背起行囊走进大凉山,几乎走遍每一个乡村,和当地烟农一起看烟田、育烟苗、烤烟叶。一批批贫困农户通过种植烟叶盖了房、供孩子上了学,甚至走出农村换了一种新的活法。“农业科研人员走进大凉山的次数越多、程度越深、时间越长,这里的农民走出大山的机会就越多。”王元英这样看待烟草所在大凉山的科技帮扶工作。

  

  把科研基地建到最需要的地方

  稀有的野生烟草种、零烟碱高蛋白饲用烟叶、生物合成高效抗氧化虾青素的紫红色烟叶……农科院烟草所西南试验基地里,一项项代表着国家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项目,正在试验温室里扎扎实实地推进着。

  西南试验基地是烟草所的三大试验基地之一,近200亩试验田和2400平方米的温室试验大棚辐射带动着整个西南烟区四个省份的烟叶种植和烘烤技术进步。

  科研课题的攻关需要长年累月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可以说试验基地就是科研人员的第二实验室,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为什么要将科研人员的“家”设在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的大凉山?

  王元英解释,凉山州有40余万名烟农依靠种植烤烟获取收入,在农业行业领域,烟叶已经是大凉山“烟农增收离不得、财政增税少不得、脱贫攻坚缺不得”的第一支柱产业。“把基地建到最需要它的地方,直接服务于生产,服务于农民增收,本身就是农业科研工作的价值所在。”

  新民村前任党支部书记高庭辉依旧清楚地记得2012年第一批基地建设人员来到新民村的情景,“村里从来没有来过那么多‘专家’‘博士’。烟草所的老师们到村委会来商量基地建设的事情,村民就带着自家孩子,找各种理由往村部跑,‘让孩子见见读书好的学问人’。”

  很快,村民们发现,“学问人”没啥不一样,跟自己一起吃少菜没油的捞米饭,挤只有十几个座位却要塞进40多人的小巴车进城采购物资。等进了村民们最熟悉的田,村民们发现,这帮学问人“不一样”了。

  日头晒着,他们在烟田里忙活,说是要观察长势,调查数据;下雨淋着,他们在烟田里忙活,说是在“收试验材料”。看着他们忙,在屋头田脚边借着“天气不好”的由头围在一起打麻将的村民们坐不住了,也跳进自己的田里忙起来。“都说我们农民能吃苦,这帮专家到了我们村里,才教育了我们啥叫‘能吃苦’。”高庭辉告诉记者,凉山州彝族群众多,千百年来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他们“随性”的生活方式,倒是这样一群外来的科研人员,把村民们精耕细作、侍弄土地的劲头带动了起来。

  

  把科普做到农民的心坎上

  烟草所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的研究员罗成刚常年在基地里承担试验任务,一年365天,他在基地度过的日子有200天。时间长了,罗成刚发现常有村民到基地来“偷师”。

  他在试验田里铺设了全生物降解地膜,就有村民悄悄来看地膜的产品型号。他在烟田里轮作水稻、豆子,就有村民来看种的是啥品种,问一年下来能打多少粮食,卖多少钱。“偷完了师”,村民还不好意思跟他多说话,闷着头回到村里互相嘀咕:“他们用的地膜比咱常用的贵了一倍,好好的田不连年种烟,还要去费劲种其他的,这不是瞎整?”

  “这地膜虽然贵,因为能降解,等秋收过后就不用再雇人工收地膜了,而且这种地膜不会造成土壤板结。里外里算一算,每亩的成本差不多,但是杜绝了白色污染,生态效益显著。”

  “轮作水稻、豆子虽然比连年种烟要费劲、花心思。可你有没有发现,连年种烟叶的土壤会得土传病,花好多药钱也治不好。每隔几年轮作一茬,来年的烟叶才能长好。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从老高书记那里听到村民们的“嘀咕”,再遇到来基地里转悠的村民,罗成刚就一个不放过地做起了“科普”。很快地,“偷师”变成了“取经”,越来越多的村民到基地里来找烟草所的科研人员请教问题。

  烟叶不落黄咋办?今年雨水多烟叶一烤就废怎么办?村民的问题层出不穷。再后来,问题就不限于种烟了。

  村民张伟让基地负责人胡海洲给拿主意。“我家的十几亩烟田要不要都改种葡萄,听说葡萄亩效益高。”2017年开始,葡萄成为西昌周边农村的农业支柱产业,大凉山的气候十分适宜葡萄生长,晚熟错开了扎堆上市期,优质的品质在市场上换来了好价钱。胡海洲给他算账,一亩烟田年收益大约三四千元,只要年景好,是稳赚不赔的。一亩葡萄收益能上万元,可这些年种葡萄的越来越多,万一哪年供过于求,一下子赔进去也受不了,“要我说,咱种几亩葡萄,留几亩烟叶,船头慢慢调,你看呢?”

  “行,听你的。”张伟高高兴兴回家了。来年,张伟家的葡萄还没挂果但长势喜人,烟叶也收入稳定,他高高兴兴提着自家的土酒来到基地,非要跟“学问人”们喝上几口。

  关注到农民对新技术、行业新动态的强烈渴求,烟草所西南基地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公众科普开放日”活动。这一天,基地的新型电热烤房群、农田废弃物回收与沼气发酵系统等基础设施设备、烟草病虫草害标本和智能温室通通向公众开放,烟草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导、硕导们通通化身讲解员,为公众讲解绿色防控、清洁烘烤、减量化施肥、农药残留控制、健康栽培等先进生产技术,前来参观学习的不仅有西南各高校烟草专业的学生,更有附近县市赶来的烟农。

  戴培刚至今对一位前来参观的烟农记忆犹新,他穿一身很不合身的迷彩服,蹲在实验台前神情专注地看着玻璃瓶里的一株烟苗标本。“当时我就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是多么迫切,找到个好品种,卖出个好价钱关系着他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这‘田头基地’办得值!”

  

  用技术稳住老百姓的钱袋子

  “我们两口子种烟叶好多年了。可过去只敢帮别人种,打零工。自己既怕种不好,又怕烟叶种出来烤不好。从去年开始,我们自己也敢种烟叶了,还承包了别人十几亩地来种。”操着一口并不熟练的普通话,越西县瓦岩乡渔洞村村民阿西什坡高兴地给来看望他的烟草所专家们看自家后院里的密集式烤房。

  阿西什坡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和妻子刚30多岁,正是能干的年纪。可因为没上过学、几乎不会说普通话,两口子学不到什么技术,只能在当地给种烟规模较大的农户打零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9年,根据中国农科院的统一部署,烟草所开始负责越西县的对口帮扶工作。刚刚过完农历春节,所长王元英、党委书记崔泽民、副所长王树声就带领十几个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奔赴越西县,调研针对越西县开展科技扶贫的切入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即使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也未曾阻挡烟草所专家扶贫的脚步。

  烟叶种植面积较大,但烟农农技素养普遍偏低;适宜苹果种植,但田间管理标准化偏低。为越西县的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号好脉后,烟草所迅速采取行动,派出专家组分门别类解决问题。

  烟田需要多次施肥,老百姓外出务工往往和追肥时节冲突,干脆撂荒了烟田。专家组带来了“一次性施肥”技术,化繁为简,保住了想要外出打一份零工的烟农的田间收益。

  县里配备的密集烤房农民不会用不敢用,专家组先行示范,烘烤时节,孙福山、王松峰等几位专攻烟叶调制技术的专家守着烤房,根据当年的烟叶情况制定烘烤曲线,再手把手地交给农民。越西县当年的烘烤损失率普遍从百分之十几降低到了百分之五以下,满目的黄金叶看着煞是喜人。阿西什坡两口子就是这个时候学会了烘烤技术,他举着手机让记者看微信里的“烟农技术指导群”,“我们识字不多,有时候专家就发语音给我们听。有时候发了文字,我就让我识字的女儿下学回来念给我听。”

  烟田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闲置期,烟草所的石屹、董建新等专家们在自己的基地反复试验,选择了酿酒专用粮、光叶紫花苕等经济作物指导农民在田闲时进行种植,“田尽其用”提高烟田综合效益。

  就连对烟草所来说是“外行”的苹果产业,他们也积极发挥农科院的帮扶联动机制,邀请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专家前来授课。如今,果树所张怀江的手机里已经有好几个越西果农的微信号,随时随地线上问答、远程“传经”。

  “烟草所在越西县发挥的技术帮扶作用,只是他们这三十多年来久久为功帮扶大凉山的一个缩影。”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局长、党组书记郭明全说,“没有烟草所的技术帮扶,就没有凉山州烟草产业的今天。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这个特殊的时候,种植烤烟保证了40多万名烟农的收入,成了凉山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初冬临近,经历了一年烟叶种植季和烘烤季,长期驻扎在大凉山的烟草所专家是不是该“候鸟北归”了?

  崔泽民告诉记者,今年气候特殊,超出正常水平的降雨量给烟叶造成不小的损害,“特殊气候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要抓紧研判明年的烟叶生产形势,提前做好预案。只求烟农们能在春天种下希望苗,秋天收获黄金叶。”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