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万里沃野金浪闪耀。近年来,科右中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竞争力,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红利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越铺越广,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阳光下,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的1350亩稻田泛着点点金光,牧民们正抢抓当前晴好天气,来回穿梭于稻田之中,感受丰收的喜悦。
巴彦淖尔苏木是中旗“南三苏木”(好腰苏木镇、巴彦茫哈苏木、巴彦淖尔苏木)之一。过去由于生态破坏,土地退化、盐碱泛滥,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种啥啥不行”的盐碱地,成为当地农民的心头之痛。近年来,科右中旗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开发和积累盐碱地改良技术,探索盐碱地改良与脱贫攻坚共赢模式,逐步实现盐碱地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及修复与农民增产增收协同发展。
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工作人员杨忠告诉记者:“从2019年3月开始,我们主要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资源鉴定,进行引种观察、品种筛选、品种扩繁及肥料试验、改良剂试验等,为打造耐盐碱水稻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三年后,盐碱地改良后的土质将适合旱地作物耕种。”
如今,曾经绝产的盐碱地变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块宝地,在为农牧民带来收益的同时,还为生态修复开创了新模式,群众在绿水青山间生产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双榆树嘎查驻村第一书记韩军说,2020年双榆树嘎查水稻总产量突破90万斤,下一步计划再扩大500亩水稻种植面积。
为了让草原复绿、农牧民增收,近年来,科右中旗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等系列措施,推进舍饲养殖、饲草种植加工,实行“草畜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之路,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3.96%。
禁牧之下,如何探索出一条让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发展之路?科右中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扭住做大“牛”文章的战略定位,探寻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该旗以百利舸扶贫产业园区为发展基地,引进山东阳信鸿安集团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内蒙古侩牛物联网服务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合20多个嘎查集体经济组织,搭建起肉牛“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站在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山坡上,举目远望,蓝天、白云、青山、果林连成一片,沙果、苹果、白梨缀满枝头,到处瓜果飘香。
“如今的生态环境一年上一个台阶,也带动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布拉格台嘎查贫困户张风宝感叹,“现在我们在嘎查的果林务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打工不仅收入高,而且可以照顾家里。”
在巴彦淖尔苏木欧李种植基地,3680亩红红的欧李果,照亮了一条生态、经济双赢的致富路。“欧李根植于沙地,气候越恶劣,它就扎根越深。它的根冠比是9∶1,根部盘结在一起,就像蜘蛛网一样密实,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可以改良土壤。”内蒙古金格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萌说。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就地转移就业”和“基地+农牧民”的运营模式,使欧李产业筑起了保护农田的“绿色屏障”,更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远离城市喧嚣,踏上乡村土壤,如今的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不仅是一幅“自然山水画”,而且是一张“人文山水图”。七彩滑道、高空滑草、骑马、射箭、漂流、采摘、垂钓等娱乐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享受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巴彦敖包嘎查每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左右,可以带来3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在科右中旗非遗项目体验区巴图查干特色奶产品生产车间,浓郁的奶茶香味儿扑鼻而来,热情好客的车间负责人将熬制好的奶茶分给大家。“我们在蒙古包提供正宗的蒙餐,现场制作奶食品,游客们可感兴趣了!”巴图查干奶制品基地创始人花拉说。访牧户、喝奶茶、品奶食、看蒙古族阿妈下棋,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度体验非遗项目。
“本以为乡村游多半是看看自然风景,没想到娱乐休闲项目、新型体验活动也不少,让人眼前一亮,都舍不得走了。”
近年来,科右中旗积极发展稻田养殖、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农业的旅游功能,发挥第一产业“接二产连三产”的作用。不断升温的旅游业,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带来好“钱”景。农牧民办起家庭宾馆、农家乐,有的还持股分红。在巴彦敖包旅游度假村忙碌的村民白先胜说:“之前生活特别困难,现在我通过入股度假村,家里五口人一年分红1万多元。我在这里打工,每年还能赚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