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百姓茶坊 日期:20201118
橘子红了 最忆是乡情 秋收 稻花香里是故乡 此去经年 喜庆 剪窗花的母亲 不扫落叶 秋到匡山
  007版:百姓茶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橘子红了
· 最忆是乡情
· 秋收
· 稻花香里是故乡
· 此去经年
· 喜庆
· 剪窗花的母亲
· 不扫落叶
· 秋到匡山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最忆是乡情

孙晶岩

  受父辈和费孝通教授的影响,我非常关注中国的农村。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大学教书,利用寒暑假自费到国家级贫困县采访扶贫,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山脊——中国扶贫行动》。

  2018年,应兴国县政府的邀请,我在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成立了孙晶岩老区工作室。我在揭牌仪式上承诺:今后每年到兴国县体验生活,参与生产实践,每年为兴国县的文学爱好者及中小学生讲一次写作辅导课。用诗歌、报告文学、微电影等形式,讴歌红军和兴国的扶贫工作。从此,兴国这个红军县(当年有9.3万人参加红军),就像我的第二故乡,时刻抓挠着我的心。

  我住在兴国小洞村老表家里,与乡长、村支书、农民、扶贫干部交谈,了解村史和农民家的经济状况。小洞村有876户,人多地少,贫困户有171户。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弱病残待在家里。我见到了叶向阳,他是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曾经想到自杀。后来,他立志改变家乡面貌。他曾经在城市打拼多年,读了很多书,视野开阔。他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

  回到北京后,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到北京石景山五里坨社区做公益,看到五里坨民俗博物馆里有很多老物件,突然灵机一动:小洞村可以搞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啊!我马上拍摄照片传到小洞村,请叶向阳组织人搜集农具和生活用品等老物件,他们心领神会,立刻搜集了客家花轿、水车、犁、打谷机、纺车、石磨等60多件农具和生活用品。花轿是叶向阳家的祖传宝贝,有100多年的历史,叶向阳把自己家的一间60平方米的祖屋腾出来粉刷一新,建立了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厅,屋里有天井,展现着客家民居的特色。

  这次活动是小试牛刀,却引起广泛关注。2019年春,我提出了在兴国县搞文化名家农耕文化体验的倡议,得到了朋友们一致拥护。几十位文化名家一起来到小洞村的稻田插秧、耙田、踩水车、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拍摄微电影,体会农耕文化的艰辛和快乐。

  当我给小洞小学孩子们讲课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女学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走下讲台,紧紧地搂着她的肩膀,用肢体语言表达我对她的关爱。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阿姨,很久没有人这样关心我了。”

  她的话刺痛了我的心,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所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缺乏爱。我在这里成立老区工作室,首先就要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爱!我和熊小米文化公司一道给全校每个学生捐赠了书籍、文具和体育用品等,鼓励孩子们用画笔画大山、田野、房子、牛羊,画出自己的梦想。

  三年来我和小洞村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房东姑娘丁小平怀孕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我,她喜爱文学,我给她寄书籍鼓励她练笔;叶向阳的农庄疫情期间生意萧条,我鼓励他不要气馁努力奋斗;当我在小洞小学讲课时,乡干部和校长亲临课堂听课;当我离开村庄时,乡亲们含泪向我挥手告别……

  今年9月,我再次发出倡议,号召文化名家到兴国县小洞村搞文化扶贫。我和朋友们一起跑了小洞村、官田村和忠山村做田野调查。在忠山村,我看到一个小伙子买了一架无人机在空中摄影,我问他买这个干什么,他说想发展旅游让家乡富起来。我赞叹道:“小伙子,你很有志气!”村民彭多福带我走村串户,我看到了他们承包的土地上长出了金灿灿的水稻,他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老油坊,用古老的榨油方式榨木梓油和花生油,榨油剩下的枯饼可以做柑橘的肥料。彭多福是叶向阳的眼和腿,这样重情重义、无私助人的人非常令人敬佩,我为叶向阳有这样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叶向阳家的房子现在粉刷一新,墙上写着“香樟湾共享农庄”的字样。他的农庄有了起色,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他说:“孙老师,自从您在我们村建老区工作室,写文章宣传我们,每个周末都有人慕名到我们农庄参观、用餐,人气可旺了!”

  看到叶向阳等贫困农民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打心眼里替他们高兴。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