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专题 日期:20201112
产业扶贫:唱响山乡巨变主旋律 决战脱贫、乐享小康的宁乡实践
  008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产业扶贫:唱响山乡巨变主旋律
· 决战脱贫、乐享小康的宁乡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决战脱贫、乐享小康的宁乡实践

——湖南省宁乡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晨风 王艳华

  以前风雨飘摇的一栋危房、在众人帮扶之下产生了巨变,成了安居优居的“千手爱心大屋”。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仅在湖南省专项考核中连续3年名列榜首,更经受住了贫困乡亲的满意度检验。

  原来上报下传的一套表格,在“大数据”的魔力下发生了嬗变,6张表瘦身成1张表,昔日在表格里忙活的“表哥表姐”化身成和大数据打交道的“大哥大姐”,既让扶贫干部从忙乱的材料中“跳”出来,又一头扎身进突出问题清零的行动中。

  昔日当作柴烧的一棵花树,在产业扶贫的带动下经历了蜕变,成为了贫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致富树”。一年轻松种下,十年年年收益,栀子花不仅成了当地市民“嘴上馋”的一道菜,更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心头爱”。

  发生如此千变万化的地方,就是在湖南省宁乡市——一个脱贫攻坚的传奇之地、一个贫困群众安居乐业的宁静之乡。

  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下,宁乡市委市政府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强化责任、工作、政策三落实,创新推进“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行动,着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和脱贫群众的急难愁盼,使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突破,让向往已久的全面小康如今嵌入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

  

  开展大走访“回头看”,派近2万名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离岗不离帮扶,脱贫质量不降一点,一扶到底。

  10月25日,重阳节,天空终于放晴。宁乡市双江口镇新香社区,贫困户张谷良搀扶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坐在门口张望着。

  张谷良70多岁,老母亲90多岁,张谷良无儿无女,两个老人以前就这样孤苦伶仃、互相搀扶着生活。从去年11月起,有一个“雷伢子”来到了她们的身边。今年重阳节,“雷伢子”托村干部捎话,重阳节会来看望她们。

  “张娭毑,我来看您了。”一看见“雷伢子”来了,老人颤颤巍巍地迎了上去。老人口中的“雷伢子”是杨雷老师,原来在宁乡市11中当老师,今年9月调往长沙工作。虽然人事关系已经不在宁乡,尽管距离远了,但杨雷还是像往常一样坚持一月一走访,这样的走访杨雷已经坚守了一年。

  去年11月,刚刚转为事业编制的杨雷就被宁乡市教育局要求一对一结对帮扶张谷良老人。第一次来到张谷良家时,杨雷就自费请来泥瓦匠修缮房顶瓦片,今年4月,得知张谷良及其母亲一直未办理残疾证。张谷良开车带着张谷良及其母亲到医院做伤残鉴定,次月便将两本残疾证送到了两位老人手中,两个老人也因此每月能拿到残疾补贴500多元。

  调动不调责任,离岗不离帮扶。“一对一”结对帮扶这本是宁乡市对19361名财政供养人员的“规定动作”,但宁乡的扶贫干部们却在长年累月的帮扶中练就了“自选动作”。

  从今年3月份开始,宁乡集中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行动。为了强力推进,宁乡坚持力量下沉,宁乡市委书记、市长共同遍访31个省定贫困村,派出268只驻村帮扶工作队精准帮扶,深入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及时解决脱贫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在这样的重视重推下,宁乡形成了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杨雷离岗不离帮扶,宁乡市沩山乡的扶贫干部姜建华则带病不下火线。2013年3月,姜建华被确诊为尿毒症,每天都得做腹膜透析。

  2018年,姜建华结对帮扶了沩山乡沩水源村的贫困户杨润东。50多岁的杨润东患有慢性病,上有老母亲,下有小孩,还得帮扶一个打单身的弟弟,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杨润东身上。姜建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拖着病体到处帮助杨润东物色合适的工作,终于推荐杨润东在宁乡一个茶企上班。

  “姜建华每月3000多月工资,一半自费自己买药,一半用来帮扶贫困户。”沩山乡乡党委书记邓旺华说。今年身体稍微好转的姜建华主动要求到扶贫一线——沩峰村驻村扶贫。为了不耽误扶贫工作,他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做腹膜透析四次(早上六点、中午十二点半、下午五点半、晚上十点半),有时工作忙实在来不及,就在车上做腹膜透析。

  正是在这样的精心付出、精准帮扶下,宁乡贫困群众退得出、脱贫成果稳得住,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不降一点。

  

  运用大数据“回头查”,让4.5万多名贫困人口“点对点”精准帮扶,脱贫不脱监管,脱贫问题不漏一个,一改到位。

  按照湖南省的统一部署,宁乡要在两个月时间对4.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四类重点对象进行全覆盖“回头查”。人员全覆盖,问题全排查,贫困户反映的任何问题要求不漏报一个,发现一个问题,排查一个问题,立马解决一个问题。

  点多、面广、任务重,如何扎实做到回头查、马上办?宁乡的答案是大数据驱动。宁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利用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动脱贫质量“回头看”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因此,宁乡市扶贫办与市数据资源中心联合建立“1+2”脱贫攻坚预警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即以1个台账精准管理系统、微信小程序与钉钉2个便捷终端为主要内容,高效全面的摸清全市脱贫情况,多次督查、排查发现的问题均通过系统第一时间交办。

  如何马上办?依靠大数据“来跑腿”。扶贫干部、结对帮扶人员通过手机端微信小程序,将入户采集到的信息、各级暗访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信息上传至系统,形成问题数据库。然后,系统会自动通过短信和钉钉工作通知双重预警的方式对相关乡镇和责任部门进行提醒,快速高效的予以整改。

  通过系统,三类问题分别被采取“督促办、依法办、帮扶办”。对于第一类“危房仍在用”问题,限令相关贫困户拆除原有的危房,如果贫困户万一不拆,立即封掉危房,不准住人;对于第二类“父母住危房,子女住楼房”问题,宁乡市公检法司等部门向贫困户子女送达相关通告,督促他们履行赡养义务,限期将被赡养人接入安全住房共同生活。

  第三类“配套设施不全或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较为集中,虽然不是危房但哪怕是存在一点安全小隐患都要整改到位。2020年5月13日上午11点33分,宁乡市人民医院的肖铮怿在黄材镇新桥村走访结对贫困户蒋和平时,发现蒋和平的房顶漏雨,肖铮怿立即传到监测预警系统电脑端;仅仅2个多小时之后,黄材镇和宁乡市住建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专职部门主任共6人就收到了系统发送的短信。5月22日,蒋和平家的屋顶漏水问题得以解决。

  “原来至少6张表现在‘瘦身’成一张表,归功于这套大数据系统来帮忙。”宁乡市扶贫办脱贫攻坚问题监测预警系统负责人张小明介绍,在系统运行后,宁乡市将基层走访工作创新采取了“1户1纸1录0报表”的形式,走访每1户只需填写1张纸质核查表,由贫困户和核查人签字后作为走访台账归档;使用手机录入1次走访信息,上传到系统后立马督导问题解决、核查汇总情况由后台直接导出,从而使走访问题做到了“一纸录入、一键解决、一改到位”。

  

  助力奔小康“回头帮”,对脱贫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后续帮扶,脱贫不脱帮扶,脱贫成色不减一分,一帮到心。

  全民一起奔小康,关键看脱贫老乡。要对脱贫群众进行后续帮扶,还得“回头帮”。

  “后续帮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聚焦脱贫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帮到点子上,扶到心坎里。”在宁乡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看来,“三保障”“两业”扶贫既是回头看扶贫成效考核的重点,更是贫困群众脱贫关心的焦点,因此要瞄准“难就业、愁技术、盼增收”进行重点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宁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要深入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将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帮扶列为重中之重。因此,宁乡市针对每个搬迁户制定了三年帮扶规划和脱贫规划。在每个安置点旁边设立了至少1个就业扶贫车间,确保每户有能力的搬迁家庭有1人掌握脱贫发展技能;支持搬迁贫困户流转土地,发展生产,参与“四跟四走”等产业扶贫项目,大力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其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带动搬迁贫困户持续增收。

  为了便于就业,宁乡市将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布局在炭河古城景区附近,安置了黄材镇、巷子口镇和沩山乡共计109户336人,其中老弱病残幼162人,占46%。2016年10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实现了住有所居,但是,安居之后,乐业之路在哪里?

  非老弱病残幼脱贫群众就业相对容易解决。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成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宁乡千手互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稳定可靠的合作机制,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千手互促,精准帮扶。

  162名老弱病残幼搬迁老乡的就业成为难中之难。“天下没有不合适的工作,只有不合适的人,因此脱贫老乡就业创业还得因人制宜。”黄材镇千手爱心大屋管委会主任姜志强经过精心调研和细致走访,将162名老弱病残幼搬迁户划分为三类:有劳力、半劳力、弱劳力但有空余房间的。

  结合三类人的特点,管委会将就业扶贫做细、做透。第一类脱贫群众被安排在炭河古城景区从事保安、保洁等工作;帮扶有劳动力、有致富意愿的人进行创业。

  对于弱劳力但有空余房子的搬迁户,10多户人家依托炭河古城景区,每家拿出一两间房抱团办民宿,让游客共享民居、民食、民宿,贫困户出1间房每天可以从中获得60元纯收益。还有一些人既无余房、又是半劳力,怎么办?管委会将农业公司种植的一些辣椒等送到爱心大屋,让这些人聚在一起进行初加工,工作不限时间。

  就业扶贫打“因人制宜”牌让脱贫群众有活干,产业扶贫打“因地制宜”牌让脱贫群众有钱赚。黄栀子种植在宁乡属传统产业,但由于产品不对路,当地人曾经一段时间甚至砍掉当柴烧。

  为了帮扶脱贫群众持续稳定脱贫,作为“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带头人,湖南紫来生态农业公司钟立军下决心将栀子产业打造成为宁乡带动脱贫人口最多、稳定增收周期最长的一个产业。

  历经3年研发,钟立军培育出新的品种——食用牡丹栀子花,将栀子花加工成栀子菜,一菜十种吃法,深受宁乡和长沙市民的青睐。尝到了甜头的钟立军没有忘记脱贫乡亲们,带动1200多户贫困户种植了栀子花。

  为了让贫困户少投入高产出,贫困户只需负责提供荒山旱地、施肥摘花,收益是投入的10倍以上,每年一亩可赚4000元。树上摘花、林下养鹅。一谈起栀子花,东湖塘镇泉塘湾村脱贫户蔡香梅乐开了花,鹅吃草,林下养鹅,连锄草都不用了,发展这样的产业,小康生活有奔头。

  和蔡香梅一样,生活在“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的宁乡,宁乡脱贫群众顿感三生有幸:生产旺了,生活好了,生态美了,宁乡人民正在乐享有滋有味的小康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