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河南寨镇金沟村农民在改造后的大棚内补种草莓。
阅读提示:密云区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由于山区面积占到80%,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密云自然地貌特征被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密云区以特色果品、精品蔬菜为主导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加大科技引领力度发展“高精尖”农业,促进产村融合和农民增收,让“一分田”迸发出了十足的活力。
从在北京市区上班到回村先后种起草莓和红薯,并带领村民成立北京众心联诚种植专业合作社,1989年出生的王涛在当地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姐”。
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王涛是北京市密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典型的新农人,而产业园的建设,正在这片土地上激发出更多的活力。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密云区,是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自然地貌特征呈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面积占80%,总面积的75%为水源保护区。2019年,密云区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以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为核心区,以特色果品、精品蔬菜为主导产业,主要覆盖4个镇,拓展辐射带动全区的产业园开始加快构建“绿色高端、创新融合、健康惠民、先行试验、样板示范”产业体系。
“在产业园建设中,我们立足环境友好和生态涵养,在原来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布局合理,科技引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聚集并激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全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精尖’农业产业体系。”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张天杰说。
绿色的草坪、姹紫嫣红的月季、紫色的薰衣草,以及在弯弯曲曲的梯田中点状分布的一个个景观造型,将巨各庄镇蔡家洼村装扮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蔡家洼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并吸引12家企业落户,开发生产农副产品。
“这些农村产业,以及密云的特色蔬果业,既是产业园建设的重要基础,也需要通过园区建设进行整体提升,而产业提质增效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郑伯秋说,立足密云山多耕地少的特征,根据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及产业园农业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基础,围绕特色果品、精品蔬菜主导产业,产业园高标准科学规划布局了“1+3+N”的产业发展体系。
“1”即是对蔡家洼村进行提升,打造服务首都、辐射京津冀,集果蔬加工基地、物流配送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智慧管理中心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核心区,并建立智慧服务管理平台。“3”即以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科技园、北京汇源集团有限公司汇源密云农谷和邑仕山谷葡萄沟示范园为依托,打造密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3个高效农业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区域内设施蔬菜、果汁加工、葡萄酒酿造及葡萄酒销售等产业发展,引领周边果蔬产业高端休闲农业、高端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等三产产业,着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新联动农民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1”和“3”的基础上,密云区围绕产业园覆盖的巨各庄镇、穆家峪镇、河南寨镇、东邵渠镇4个重点镇,规划建设“N”个基地,带动多个农民果蔬基地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果蔬产业专业镇、专业村,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农业单品品牌和电商等现代农业销售品牌,同时大力提升“密云农业”区域品牌影响力。
“我们在规划中兼顾了核心区引领功能、项目主体带动功能和营商环境吸引功能,突出了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的引领作用。”张天杰说。
在产业园建设的支持带动下,河南寨镇金沟村占地400亩的173座温室大棚正在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完成后的大棚最明显的两个特点是棚体下沉和架上栽培。
“棚内地势与棚外比下沉约1米左右,这相当于一个地窖,可以使大棚在冬天不用供暖设备的情况下保持棚内温度,达到节能环保和高效生产的目的。”郑伯秋说。
而棚内草莓全部在高约1米的一排排架子上通过基质种植。“原来种草莓全得蹲着干活,现在站起来像散步一样就可完成从种到收所有的操作。”金沟村主管园区建设的王化宝说,站起来种地不仅可大大减轻疲劳程度,也意味着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获得“解放”。
其实,密云区产业园农业的“解放”不仅仅体现在“从蹲到立”的变革,更体现在高科技种植方式让单位面积的产值的“最大化”。
位于穆家峪镇荆子峪村西侧的极星农业科技园,引进荷兰先进的蔬菜种植模式和技术。温室内种植生长条件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进行严密地监测和调节,根据实际的光照度、温度、湿度等数值实现自动开启照明、通风、喷雾等,最大程度保证了每一株作物的品质。其中2.2万平方米的番茄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利用不采蜜的熊蜂进行授粉。生菜种植则采用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移动栽培水槽技术,每一排生菜的间距可以随着生长自动进行调节,确保了空间利用率最高,而植株之间又不出现拥挤和相互遮挡的情况。
“我们采用封闭的循环式灌溉系统,由原液和回收液经过营养测试后的最佳动态比例输送水肥,既极大程度减少了水、肥投入,也做到了对环境的零污染,还保证了产值的最大化。”园区生产负责人程小军说,“我们种植的番茄一平方米一年可采收30公斤,每公斤售价34元,这样一平方米一年的产值就有1000元左右,而生菜一平方米一年能收获350棵,每棵售价六七元,一平方米一年的产值能达到2000多元。”
据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刘瑞英介绍,产业园创建瞄准“高精尖”农业装备水平,持续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推广力度,自创建工作以来已改造国内先进的下沉式棚室1000亩,建设高标准精品果园3000亩,30多个蔬菜规模化产业村(基地),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质的变化。
在张天杰看来,产业园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广大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我们核心区就是在蔡家洼集体土地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隶属关系的情况下,通过平台建设、政策支持、提供服务,来促进产业和乡村共同发展的。”
密云产业园在创建中,注重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农村地区改革任务,探索建立区、镇、村三级管控体系,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建设用地、生态绿地和农用地的管控,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引导镇村通过组建集体所有制环卫公司,建立专业合作社,经营集体林场,发展商贸、精品民宿等方式进一步壮大镇、村集体经济。目前已有11个镇申请成立集体所有制环卫公司,碰河寺、西白莲峪等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正在落实精品民宿项目。
据区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史洪岩介绍,产业园创建以专业村镇建设为抓手,从“品种、技术、装备、环境、市场”五方面提升蔬菜品质,扩大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打造巨各庄镇原味西红柿、河南寨镇金沟村草莓等2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以苹果、梨、板栗为重点,打造乡村高标准示范果园、优新品种示范基地。以张裕酒庄、邑仕庄园为引领,促进葡萄种植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全面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区在以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促进农业前伸后延,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与小农户生产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小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另外,产业园建设还出台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试行办法,在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程序、保障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目前已成交项目10个,交易总金额3579万元。同时以蔡家洼核心区为实验示范,有序推进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村集体、农户利用资源性资产和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着力盘活农村资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