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3版:版名:综合新闻 日期:20200908
民族风情文化汇入时代精神 一切为了人民 重庆江津区蔡家镇吃新文化旅游节开幕 红辣椒红了农民小康路 遗失声明
  0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民族风情文化汇入时代精神
· 一切为了人民
· 重庆江津区蔡家镇吃新文化旅游节开幕
· 红辣椒红了农民小康路
· 遗失声明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彩云之南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三

民族风情文化汇入时代精神

本报记者 姚媛 高文 刘梓宪

  走在云南大地上,乡村与秀丽的山川、雪山、草甸、森林、冰川、瀑布、湖泊为邻,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云南还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交汇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乡村的肌理在创新、整合中不断完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乡村变迁中不断升华,成为小康生活最美的注脚。

  

  奋斗:人人争做“喇的帕”

  傈僳族,是追逐太阳和月亮的民族。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中和镇新街社区新桃树河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民族风格的青瓦房、文化广场上高耸的刀杆,村口的葫芦、春联上的文字、广场上的会徽,都有着浓郁的傈僳族文化元素。

  曾经,新桃树河村79户391名村民居住在平均海拔2100米的群山之中,山高谷深、地质灾害频发,是腾冲市198个“边少贫”自然村之一。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摆脱贫穷的出路在哪里?新桃树河村民没有等、靠、要。2011年,村民自发筹集482万元资金,向郭家营(大水板)购置53亩集体土地。在此基础上,政府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资金920余万元,帮助实施“三通一平”、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傈僳新家园”建设完成。

  “现在的新桃树河村,人人争做‘喇的帕’(傈僳语,意为带头做事的人),处处‘新气象’,家家‘阿克几’(生活非常好、安逸舒适)。”村党支部副书记余在明评价道。

  村民窦文来有3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6岁。“过去住在山里,上学有20多公里路,孩子那么小,也只能周一送到学校,周五接回家。如今,孩子上学只有两公里,方便了许多。”在老村的山上,窦文来种植了草果,还有老一辈人种植的杉木林,她在新村种植了一亩百香果,和丈夫在附近的城镇打工,闲时还要上山挖食用菌。夫妻俩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小家美好的未来。

  69岁的杨易进已是儿孙满堂。她有4个儿子、8个孙子,每个儿子都在村里盖房安家。记者来时,她身穿傈僳族民族服饰,正在小儿子家中。“他(小儿子)去山里弄草果了。”谈起现在的生活,老人笑呵呵地说:“搬下来好啊。”孩子们都在身边,老人得空帮助照看孙子,尽享天伦之乐。

  如今,村民们种植秃杉1万余亩,发展泡核桃、红花油茶、草果等产业,年产值达50余万元。交通方便了,离城镇更近了。通过职业培训和技术指导,40名村民转移就业。村民积极组建建筑装潢公司,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及小商品交易,带动53名青年就业。

  

  共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是一个傣族传统村落。2019年11月,“艺术改变乡村”计划来到这里。短短几个月,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改头换面,蝶变成人们心中的“最诗意村庄”。

  村庄建成了“两巷、五馆、两园”的整体景观。到访的游客多了,4家农家乐、2家民宿、20余家小吃店,龙江撒撇、酸大笋煮鱼、火烧猪等傣族特色风味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傣族织锦、竹编等传统手工艺有了市场,手艺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反季柑橘、火龙果、西番莲、梨、羊奶果等特色水果种植兴起,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到了夜晚,题写在村居墙壁上的字会亮起灯光,别样的乡村夜景,带动了村庄“夜经济”的兴起。

  “我每天早上10点来摆摊,到晚上10点多收工,客人多时,要摆摊到凌晨一两点。”村民鲁子金去年在保山市打工,今年她和丈夫看到村里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就在村广场上摆起了小吃摊,每天都能有100元-300元的纯收入,碰上节假日,每天七八百元都不在话下。

  这是帕连村一场广泛的动员,与腾冲市正在推行的“1+1+N”农村末梢治理体系建设息息相关:在村民小组上建立党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一个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治理小组(以下简称“自管组”),由自管组成员任组长,健全“N”个群众组织,形成“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的治理格局,

  “你们的美术馆”坐落在村口附近,是帕连村第一个“打卡点”,陈列着多件美术作品。这原是一户闲置的村宅,自管组出面协商,户主自愿将屋子交给自管组运营。负责美术馆日常管理的是傣族姑娘杨秀改。每天早晨7点,她就前来打扫卫生,在厨房里做撒撇、凉猪皮等特色食物,摆上新鲜的水果,供游客选购。杨秀改是自管组成员,也是村妇女小组的副组长,每月挣钱虽不多,但她乐在其中,“这也是我作为自管组成员的责任。”

  每周六早晨8点,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进行村庄大扫除。评选上“最美庭院”、参加修沟、修路等公益劳动,都会有相应加分。帕连村采用“工分制”,将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治理、控掇保学和村庄公益活动等内容细化,激活了帕连村每一个末梢“细胞”的创造力与活力,开拓出村民自治的空间。村民们群策群力,推动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项目落地生根,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开放:续写千年“胞波”情谊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有着长达169.8公里的国境线,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接壤。如今,瑞丽市已建成了2个国家级一类口岸、2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全国唯一实行“境内关外”海关特殊监管模式的姐告边境贸易区,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缅经济走廊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支点。

  在瑞丽市姐相乡,中缅边境71号界碑附近,中国的银井村和缅甸的芒秀村,被国境线一分为二。两个村子鸡犬相闻,村民通婚互市、走亲访友,交往普遍,形成“一寨两国”的独特景观,

  在瑞丽市,“一井两国”“一街两国”“一桥两国”的现象并不少见。国界大多是竹篱笆、水沟、田埂、村道,双方同根同源、习俗相近、语言相通,长期以来,胞波情谊深厚。

  在银井边防小学的校门上,书写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无国界,大爱无亲疏”。校长孙加亮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缅甸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中国读书。85名在校学生中,有16名是缅甸籍学生。学校采用汉、傣、缅三语教学,包括“两免一补”、营养早餐改善计划、接受社会帮扶等,缅甸籍学生与国内学生享有完全同等的教育政策及各项福利。

  银井边检站还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制发《优先候检入境卡》。“上学出国、放学回国”“小小留学生”成为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孩子们的小手,拉动的是中缅友谊的大手。”孙加亮总结道。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学堂,承载着两国胞波情谊,世代友好的延续。”正如学校校歌里唱的,边境村寨的人们,正以开放、包容、友好的姿态,续写着中缅几千年“胞波”情谊,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