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福在制作莆仙传统乐器。 资料图
莆仙传统乐器制作技艺又称惠洋十音传统乐器制作技艺,是莆田音乐与莆田传统工艺的结晶,其源头可溯至盛唐时期,已有上千年历史。近日,走进福建省莆田市“莆仙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陈金福家的作坊“金福”乐器店,映入眼帘的是八角琴、伬胡等各式莆仙特色传统乐器以及各种制作工具,乱中有序,古色古香。就在这里,笔者一行见到了陈金福和他的儿子陈篙松。
陈金福从小就跟着爷爷、父亲学习制作莆仙传统乐器,从打鱼胶到制器型,15岁时终于能独立完成。此后,陈金福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作坊——金福乐器店。转眼间,如今的陈金福已到花甲之年,这家作坊也经营了47个年头。
“这些都是我们莆仙地区才有的乐器,别的地方可是看不到。”陈金福随手拿起几把伬胡,讲解莆仙乐器与其他地区民族乐器的区别:“主要区别是‘品种’和‘调式’,伬胡、八角琴、佬胡等乐器都是莆仙地区特有的乐器品种,调式上也独树一帜,主要以F调为主,吹拉弹唱时以平调较多,音色质朴优美。”
随后,陈金福又拿起木锯、刨子、锉子等工具演示制作乐器的技艺。刨、磨、钻孔、打眼、擦……只见一道又一道工艺流程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
陈氏家族传统十音乐器制作技艺代代传承、分枝开叶,在沿袭古法的基础上发展着祖辈留下来的技艺。陈金福说,新中国成立后,陈氏家族第四代传承人陈满堂、陈如玉携手推出简化版十音乐器,推动了传统乐器制品的大众化。现在的制作工序包括选料、画模板、锯型、夹筒、伡筒、制杆、刻花、磨光打蜡、组装、试音等。
继承先辈们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陈金福立志不仅做“守艺人”,更要做“创艺人”。音色是一把乐器的重要特点,也是品质的关键,而莆仙传统乐器的音腔主要由发音板决定,其材料密度、软硬程度都会影响到发音的音色。经过长期摸索之后,陈金福选取了延展性好、不易开裂的河南兰考泡桐板为发音板,进一步拓展了音色的变化空间。
除了在选材上“斤斤计较”,陈金福也不断改良莆仙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用更加先进的制作理念和技术制作出更加精美的乐器。在胡类乐器的琴筒上方拉弦处加上铜片,加大琴杆弧度以减少琴弓对琴筒的磨损,加入移动式筒轴方便演奏者调音——陈金福的推陈出新,也令传统乐器重获新生。2019年,他被莆田市文化与旅游局评为莆仙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继续发展莆仙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的重任渐渐交到了儿子陈篙松的手中。
大学毕业后,陈篙松选择了回到父亲的小店。他希望利用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让莆仙传统器乐焕发出新的光彩,不负第七代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
被问及选择这项事业的缘由时,陈篙松显得从容而坦然。“也许是习惯吧!从小就是在父亲制作乐器的敲敲打打声中长大,制作传统乐器已经很自然地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么丢了就太可惜了。”
陈篙松说,莆仙传统乐器最初的形式和种类是十分多样的,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有些乐器越来越不被需要了。如莆仙戏中用于丑角出场时使用的笛管以及演出苦情戏时使用的文管,集拉弹于一身的文枕琴,做工精美的碗胡等,这些莆仙特色乐器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少,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与乐器种类的消弭相伴随,一些特有的工艺也危机渐显。孝扇头、草帽头和虾尾头,这些老一辈演奏家才能认出的制作工艺,曾是莆仙传统乐器独有的特色。“由于这些技法工艺复杂、工期长,现在制作、使用的频率已经很低了。但是这些技巧也充分体现了莆仙地方特色,是文化传统的集成。”谈及乐器传承的现状,陈篙松尤为惋惜。
谈话间,陈篙松拿来碗胡让笔者观赏,那精巧独特的造型和细腻精美的花纹让人眼前一亮。指着其中“碗面”上的花纹,陈篙松说,单单是这些花纹就需要雕刻上两三天才能完成。
在外莆商的“泛”和音乐学院的“精”,是接下来陈篙松推广莆仙传统乐器制作工艺的两大“法宝”。“现在,在外莆商遍布全国,借助他们的力量,莆仙传统乐器可以走出莆仙地区。此外,我们还与一些音乐院校合作,让莆仙传统乐器走进校园。”让莆仙传统乐器制作技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陈篙松有自己的一番打算。
金福乐器店内又响起了阵阵敲打声。陈金福父子坚守每一道工艺流程,造就了每一把乐器的曼妙身姿与唯美音律。对这对父子而言,在日复一日的敲击打磨中早已融入了骨血和气韵,简单的“传承”二字,却有着人生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