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1版:版名:要闻 日期:20200731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中央财政一百三十五亿元支持县级政府﹃三保﹄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 山海相依处 日出先照“村” “乡音党课”可以多一些 图片新闻 别样的活法 一样的幸福
  0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 中央财政一百三十五亿元支持县级政府﹃三保﹄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
· 山海相依处 日出先照“村”
· “乡音党课”可以多一些
· 图片新闻
· 别样的活法 一样的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7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晋大地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三

别样的活法 一样的幸福

本报记者 马玉 吴晋斌 王小川

  小康生活什么样?一万个农民有一万种描述,有一万种愿景,有一万个实现的场景——

  山西省天镇县妇女曹果花,告别家乡,去到首都做起家政工作,每月有了五六千元的稳定收入,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装修了新家,政府办的保姆学校托起她务工的能力和信心,也引领她家步入小康。

  右玉县青年王涛,告别城市,返回家乡做起了香葱产业,带着乡亲们把小香葱卖出国门,共同致富。政策的扶持给了他发展事业的广阔天地,也为他奔小康带来动力。

  三晋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们,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借着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真抓实干的扶持,无论是勇敢地“走出去”,还是义无反顾地“返回来”,虽然增收致富路径各异,但终点站都是一个叫小康的地方。

  

  走出村,奔小康

  54岁的曹果花2016年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家政培训,学习新技能。之后,她告别了这座边塞小城,只身前往北京去做保姆工作。

  “我胆子大得很,啥也不怕!在北京做保姆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雇主家还管吃管住,几乎不用花啥钱。”曹果花说,在北京一个月的收入抵上之前一年的收入。

  当保姆三年来,曹果花不只是挣到了钱,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得到极大提升——说着普通话,戴起了手表,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待人热情周到。

  2019年10月,曹果花一家从30里外的大山里搬到了县城的万家乐移民小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新家房子虽然空间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曹果花说,这个48平方米的新家,够自己和丈夫两口子住了。

  万家乐小区是天镇县的移民小区,这里住着全县一万多名从山庄窝铺搬出来的农民。进城后,这些当年的贫困户,换了一种活法。

  有劳动能力的在小区旁边的扶贫产业园打工,产业园有黑陶瓷厂、制衣厂、北京移动10086服务台,不同年龄的劳动力在产业园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小区还设有楼长、保洁员等公益岗位,供半闲劳动力就业增收。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种薄收”一去不复返了,原来村里的土地复垦后,流转给大户,大伙儿过上了坐收流转金、小区门口打工增收的好日子。

  在天镇县,和曹果花做同样选择的人还有很多,她们在“天镇保姆”品牌的引领带动下,通过培训,进入北京等城市从事家政服务,一个人的收入可以带动全家脱贫。当“生活”变成“生产”后,她们用双手将日子从贫困奔向了小康。

  2011年以来,天镇县根据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打造出了走俏京津、享誉全国的“天镇保姆”劳务品牌。十年来,“天镇保姆”累计培训3万余人,实现就业2万余人。这支“娘子军”,每年可带回4亿多元的劳务收入,超过全县的财政收入,直接带动1万多户贫困人口脱贫。在天镇县,劳动力变成了小康路上的强劲动力。

  

  人回村,“葱”出国

  为了走出家乡,王涛报考了南方的一所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为了在城市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他奋斗了3年。但当他决定返乡就业,辞职只用了几分钟。

  王涛的家乡在山西省右玉县,是一个与毛乌素沙漠为邻的边塞小城。曾经的不毛之地,让很多年轻人选择逃离。学生时代的王涛目睹着身边人的外流和父辈人日复一日地植树造林,按捺不住逃离的冲动,唯一的理想是走出去闯事业。

  王涛在他乡打拼的时候,家乡也在积极改变。工作几年下来,他的生活大多在公司、租住地两点一线之间,身边少了亲人的关心,心里缺了归属感。相比,右玉在植树绿化之后,成为“塞上绿洲”、人们心目中独具塞外风光的旅游胜地。

  “家乡的小康生活和国家振兴乡村的政策吸引了我。”王涛说,近些年家乡的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为青年返乡就业创造了条件。

  家乡需要青年,青年更需要家乡。正当王涛在回与不回之间纠结时,右玉县的一家扶贫企业抛来了橄榄枝。

  近年来,生态的改善吸引了很多企业来右玉投资建厂,生产、出口冻干德国小香葱的图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借助右玉的良好生态瞄准香葱出口,建设温室大棚50亩,流转土地3500亩,建设了高标准小香葱种植基地,实现年平均外贸出口额700多万美元,产品销往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

  凭着以往积累的工作经验,踏实勤快的王涛获得企业负责人的认可,成为公司销售、品控两个部门的主管,并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这符合我的职业期待,前景好,‘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又可以助农增收。”王涛说。

  每年5月-10月份,公司生产车间可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人均月工资3500元。种植基地可带动2000余农户实现产业、务工增收1400多万元,户年均增收7000元。

  同时,该公司被列入该县资产收益扶贫试点企业,与6个乡镇8个贫困村结对,年返还资产收益资金65万多元,确保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增收。

  职业新规划后,王涛的事业有了起色。而他感觉最有成就的是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向了世界,小乡村连接着大世界,他荣幸地成为其中一环。

  “家乡有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对未来的想象力不能够太小。”王涛说,这种想象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连在一起。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