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7版:版名:社会民生 日期:20200730
住进一人 轻松全家 以“环境美”赋能“乡村兴” 打造低成本可持续环境整治路 农村户厕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志愿服务进村 健康保障到户
  007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住进一人 轻松全家
· 以“环境美”赋能“乡村兴”
· 打造低成本可持续环境整治路
· 农村户厕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 志愿服务进村 健康保障到户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7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住进一人 轻松全家

——探访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
王忠友 本报记者 吕兵兵

  

  

  住进一人 轻松全家

  

  工作人员俞海燕正在对失能供养人员张振荣进行护理。 资料图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高庄村贫困户蒋桂菊,因患脑血栓后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丈夫和儿子长期轮流陪护,一人失能,全家拖累。2017年10月,蒋桂菊入住占地近30亩的东昌府区集中供养中心,家中劳动力得到释放,丈夫安心务农,儿子外出务工,家庭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

  “在这里吃得好,住得也好,天天晒太阳聊闲天,心情也好多了。家里人不用被我拴着,都能挣钱了,全家人的生活都有奔头了。”6月29日,坐在供养中心的景观长廊里,蒋桂菊告诉记者。

  据东昌府区委书记荣红智介绍,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东昌府区创新模式,对特困家庭中的智障、肢残、病残等失能人员进行集中供养,释放因照顾失能人员而被长期“捆绑”的劳动力,于2017年3月在区爱心福利院建立东昌府区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截至目前,中心累计入住失能人员135人次,现入住66人,集中供养帮扶模式作为山东省十七个典型案例之一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并在全国推广。

  

  财政主导 创新模式 集中建设供养中心

  2016年初,东昌府区就在摸底调研时发现,因病因残致贫户数量多、占比高。全区89.85万人口中,持证残疾人1.3万人,占总人口的1.45%;31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1824户,因残致贫369户,因病因残致贫户数占比高达69.73%,其中失能人员400多人,造成“一人失能、全家拖累致贫”的局面。

  对此,东昌区委副书记孙荣军有着理性认识:“这部分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由于无劳动能力或有病残人员需要照料护理而无法外出,对于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措施,这类群体均不能参与。同时,由于家中有病残人员,除生活困难外,负责照料的家属及全家都背负较重的精神压力,对身心及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基于此,2017年3月,东昌府区发出《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救助试行办法》和《集中供养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由财政主导集中建设供养中心,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前期投资110余万元,建设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共设置102个床位,并配备医务室、厨房、餐厅、洗浴室等;区人民医院西院区位于该中心东侧,相距不足30米,可提供查体、治疗、康复等服务。

  供养中心运行资金,则以整合民政、残联救助、慈善捐赠资金为主,并鼓励社会捐款。中心聘用8名专业护理人员,按照社会化运作并提供报酬,并鼓励供养人员的家庭成员在中心打工;其余的护理人员由社会义工组成,中心提供适当补贴;发挥爱心众筹平台作用,举办公益活动和定向捐赠。

  

  精准认定 精细管理 着力打造温馨家园

  东昌府区建成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后,哪类人员符合入住条件?如何申请入住?入住后提供哪些服务?

  ——入住标准。明确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城市低保对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贫困家庭中的失能人员;区分吃、穿、行、如厕、洗澡、上下床6项指标,有一项以上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可申请入住供养中心。

  ——入住程序。按照自愿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审核审批五步工作程序,由区民政、残联、扶贫等部门与镇村共三级把关审核,供养中心与失能人员、失能人员监护人、镇(街道)签订四方协议后,失能人员即可入住供养中心。

  ——动态管理。供养人员通过治疗恢复自理能力的,办理相应手续停止集中供养;供养人员的家庭通过劳动力释放实现“脱贫摘帽”的,由其家人接回,或在供养中心有空余床位前提下,支付相应费用继续集中供养;集中供养一年以上,对情况变化不符合集中供养帮扶条件且仍需在中心入住的,经审批实行有偿服务。

  ——专业照料。由区民政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对服务照料、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工作值守、院务财务等作出明确规定。由区人民医院西院区负责医疗诊治单位,每天安排一名全科医生值班,每周进行一次健康查体,每季度进行一次全方位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健全“五分钟急会诊”机制,配齐氧气瓶等急救设备以及药品,确保第一时间对发病人员进行紧急救治,五分钟内对口专家进行紧急会诊。由专业行业人员负责培训,工作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每名护工人员服务3到5名失能人员,服务质量实行量化考核。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健康营养师,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提供健康饮食。

  

  稳步推进 多重效应 做好“加减法文章”

  沙镇孙丰村贫困户龙春焕,因脑出血导致全身瘫痪。以前,家里的二女儿负责长期照料龙春焕,两人就靠微薄的低保金生活,经常蓬头垢面,精神面貌较差。2018年7月,龙春焕入住供养中心后,二女儿在超市找到促销员的工作,月薪超过3000元。龙春焕在供养中心的专业护理下,健康状况明显好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据东昌府区扶贫办副主任连宝民介绍,供养中心运营以来,坚持做好“加减法文章”,在引导集中供养人员科学饮食用药、减少住院次数、降低家庭支出的基础上,帮助释放的劳动力实现再就业或发展产业提高家庭收入,现已释放出“三重效应”。

  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失能人员入住供养中心后,之前负责照顾的家庭成员已基本实现务工就业,人均年可增收3万余元,家庭收入明显增加。

  医药负担明显减轻。供养人员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和规律性,在减少服用药品种类、提高药品对疾病疗效的同时,辅助以科学饮食、按时休息、规律运动等举措,住院次数大幅降低,其家庭医药支出明显减少。

  精神面貌明显改善。失能人员在供养中心入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在供养中心生活有同伴聊天解闷,有心理辅导人员纾解压力,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据统计,目前入驻的集中供养人员共释放劳动力90多人,可外出打工或发展产业项目,贫困家庭年可增收300多万元;通过集中供养和专业服务,供养人员每年人均减少药品和住院治疗支出1.5万元;供养人员及其家属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特困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