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农田建设 日期:20200707
山东利津盐窝镇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全程机械化 广西贺州八步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西藏昌都市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已逾4亿元 图片新闻 梯田标准高 既保生态又稳粮 “互联网+”打造农田服务升级版 湖南江永:农田建设严把“四关”
  006版:农田建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山东利津盐窝镇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全程机械化
· 广西贺州八步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 西藏昌都市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已逾4亿元
· 图片新闻
· 梯田标准高 既保生态又稳粮
· “互联网+”打造农田服务升级版
· 湖南江永:农田建设严把“四关”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7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梯田标准高 既保生态又稳粮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高标准梯田建设探析
本报记者 胡明宝

  

  

  梯田标准高 既保生态又稳粮

  

  经过初步改造的高标准梯田面积增大、地表平整。 资料图

  

  编者按 2019年以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积极抢抓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对5.7万亩中低产梯田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并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流域生态治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代技术装备应用、与撂荒地复垦复种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梯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现将本报记者采写的安定区的经验推荐给大家。

  地处甘肃中部的定西市安定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是国家“三西”建设重点县和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曾是对这片贫瘠土地上百姓广种薄收及其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自20世纪80年代起,安定区通过开展以修梯田、挖水窖、育林草为主要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后,安定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资源优势的马铃薯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改变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然而,由于过去修建的梯田标准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提升梯田综合生产能力,安定区抢抓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对中低产梯田进行全面改造提升,配置种植优势突出的马铃薯作物,配套推广新型旱作农业技术装备,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梯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

  “2019年以来,安定区共建设高标准梯田5.7万亩,配套建设主干道及生产道路176.39公里、排水边沟45.47公里、渠系建筑物529座,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马伟旗介绍说。

  

  梯田“三变”,让农机“跑起来”

  “过去耕地道路配套不健全,田面较窄,一块地巴掌大,一直无法从事全程机械化种植。”定西田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继军说:“现在把地这么一改造,完全不一样了,地变宽变平整,能让农机‘跑’起来了。”

  在高标准梯田建设过程中,安定区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相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办法,打破乡镇、村社界线,积极引导群众就近兑换,打破原地埂界限,将原地块采取“二合一”或“三合一”的办法,变“皮条田”为“大块田”、变“坡地田”为“水平田”、变“无路田”为“农机田”。

  据马伟旗介绍,建成后的高标准梯田田面宽度达到10-30米,最大面积达到20亩以上,使农户多处碎片化的耕地变为“一户一台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

  定西田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及托管的1200多亩耕地经过高标准梯田改造后,解决了合作社的发展瓶颈。过去由于无法全程机械化,每年4月初就开始种植马铃薯,当遇上阴雨,到六月初都无法完成种植,种得早容易发生霜冻,种得迟由于生育期未完成,造成减产,致使合作社一直无法发展壮大。今年梯田改造后,合作社4月中旬开始播种,5月初就完成了种植,节约了成本,节省了时间,并带动全村种植马铃薯5000多亩。

  高标准梯田建设利农惠农,如何推进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完成事关项目区群众切身利益。安定区组织受益群众对每一地块的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管,形成了“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体制。

  “特别是今年以来,安定区克服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建立了施工质量、进度与工程款拨付相挂钩、与监理费用拨付相挂钩、与延误农业生产赔偿相挂钩、与来年招标投标相挂钩的‘四挂钩’倒逼机制,督促施工单位配强人员力量、配足机械设备,加快新建高标准梯田2.2万亩建设任务的实施进度,实现了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使用。”马伟旗介绍说。

  

  撂荒复垦,把良田“种起来”

  安定区凤翔镇永安村耕地面积8200多亩,其中850亩是上世纪90年代修的人工梯田,田面狭窄且交通不便。永安村党支部书记曹晓山告诉记者,由于永安村距市区近,大多数年轻人在市区打工,留守老人对耕地供养不足,常年种植入不敷出,导致耕地撂荒。

  安定区结合全区撂荒耕地地力贫瘠、道路不通、基础条件较差的实际,把消除土地撂荒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快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充分盘活利用好耕地资源。

  2019年以来,安定区将1.6万亩撂荒耕地纳入高标准梯田建设项目范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保证大型农业机械进地作业和农产品及生产资料运输畅通,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曹晓山介绍,永安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将850亩撂荒耕地进行整治,并依托定西安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每年每亩100元的标准进行全部流转种植马铃薯,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

  截至目前,安定区1.6万亩原来撂荒地已经全部通过合作社流转用于马铃薯基地建设,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推动了主导产业发展。

  

  以强带弱,使产业“兴起来”

  去年,安定区西巩驿镇实施高标准梯田4000亩。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西巩驿镇按照“农户跟着种植大户走、种植大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延长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全托、土地半托、订单收购等方式,将改造的4000亩高标准梯田建成了马铃薯标准化基地。

  2019年以来,安定区充分发挥新修梯田集中连片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项目区耕地,开展马铃薯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目前,2019年以来新建设的高标准梯田已经全部用于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定区宁远镇探索“合作社+土地流转+高标准梯田+基地建设”的模式,由合作社按照先流转后整理的思路,对宁远镇李塘村、前川村2000亩地力贫瘠、生产路不通、基础条件较差的耕地进行整山系流转,打破村社户地界、重新规划、重新布局,新修高标准梯田1680亩。通过边整理边种植,按照亩施1吨有机肥的标准,建成马铃薯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1680亩,实现项目建设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使用,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种植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在高标准梯田建设中,安定区还大力推广现代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一方面,应用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模式,新建成高标准梯田种植马铃薯实现了自动化、集约化、高效化管理,可实现节地10%、节肥30%、节水40%、省工50%、增效20%以上;另一方面,加强高标准梯田机耕道和生产路建设,配套研发新型农业机械,实现了耕播收及植保等全程机械化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如今的安定区,层层梯田环绕山间,农田道路畅通无阻,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这一切都得益于安定区抓住了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对中低产梯田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将以往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