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当天,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的老人们欢聚一堂看演出。 贾云丹 摄
6月21日,父亲节。一大早,河南许昌市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广场上就聚集了一群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都是该社区居民,前来为当天举办的义女社区第七届“孝善文化节”做准备。
一排长条桌摆成“长龙”,桌子上放着一块块砧板,洗干净的长豆角、大葱等蔬菜一盆盆地端了上来,几名志愿者站在桌子前麻利地切菜。广场中央位置搭起了舞台和凉棚,凉棚下摆放着一张张圆桌。“今天中午,社区老人要聚在一起吃长寿面。由于天气比较热,我们特意搭了凉棚,让老人在阴凉处吃着香喷喷的面条看演出……”一名志愿者一边将凳子放在圆桌旁,一边笑呵呵地说。
当天中午,该社区200多位老人欢聚一堂,吃着美味的长寿面,看着精彩的文艺演出,欢笑声、祝福声久久回荡。
自2018年至今,义女社区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孝善文化节”。饺子宴是“孝善文化节”的“重头戏”,遇上父亲节、母亲节之类的特殊日子,饺子就换成寓意吉祥的长寿面。
“老人欢聚一堂吃饺子、长寿面,居民一起大联欢。‘孝善文化节’是义女社区的大日子,就像过大年,热闹得不得了!”义女社区党委书记刘春雨说。
举办“孝善文化节”所需的费用都是热心人赞助的。为了弘扬孝善文化,义女社区成立了孝善文化理事会。该社区有300多名志愿者,打扫卫生、布置舞台、包饺子、蒸面条……这些琐碎的事志愿者主动参与,营造了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举办“孝善文化节”,请居民共享“孝道大餐”,义女社区并非个例。
6月9日,鄢陵县陈化店镇张刘庄社区举办首届“孝善文化节”。在戏曲《辕门外三声炮响》欢快的节奏中,该社区老人同赴饺子宴,共话邻里情。本次活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推选出“优秀共产党员”3名、“好婆婆”3名、“好媳妇”3名、“文明家庭”3户、“最美庭院”4户。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如今,说东家长、西家短的现象不见了,母慈子孝、发家致富、环境优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当天评选出的“最美庭院”获得者于瑞玲说。
位于中原腹地的许昌,孝善文化源远流长。建安区椹涧乡是一个以孝善文化闻名的地方,早在西汉末年,二十四孝之一蔡顺“拾葚奉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近年来,椹涧乡坚持举办“孝善文化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及“孝子”“孝顺媳妇”表彰活动弘扬孝善文化,把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了尊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长葛市大周镇大尚庄村、东朱庄村、柳庄营村等村庄,邀请老人一起吃饺子、看大戏已经成为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2018年,大周镇启动“孝道大餐”活动,并在35个行政村推广,要求各村每年至少举办4次,有条件的村每月举办一次。“孝道大餐”活动由村“两委”牵头、志愿者参与,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聚集到一起看大戏、吃饺子。
义女社区“孝善文化节”的主要内容不只是包饺子、吃饺子或者吃长寿面,还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并组织志愿者表演节目。
在文艺演出期间,部分老人还会迎来幸福时刻——儿子、儿媳拥到身边,给他们送祝福。
“通过开展各种孝老、敬老活动,孝敬老人已经不是一个人、一家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区共同关注的事情。”刘春雨说。
他表示,孝善文化是义女社区的金字招牌。该社区通过开展各类孝善活动,对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披红戴花大力表彰,传承了孝道文化,倡树了时代新风,凝聚了建设环境优美、居民富裕、举止文明的和谐幸福社区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义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突破口,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弘扬孝行善举,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文化支撑。“孝为先,义为根;花为媒,富为本。”义女社区一步步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许昌市“文明村镇”、鄢陵县“党建示范社区”……义女社区获得了众多荣誉称号。这是乡风文明润物细无声的结果,也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有力证明。
长葛市大周镇借助端午节、“七一”建党日、重阳节等节日开展“孝道大餐”活动,通过表彰“优秀党员”“孝道之星”等先进典型引领孝老爱亲、奋发有为的风潮。大周镇在35个行政村推广“孝道大餐”活动,邀请60岁以上的老人到村委会吃饺子、看大戏。老人忆苦思甜,交流现在的幸福生活,享受物质、精神双重大餐。一场场“孝道大餐”活动,营造出浓郁的孝老爱亲氛围,老人就像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处处感受到尊老、敬老的孝善之风。
“孝善文化节”“孝道大餐”等活动将群众牢牢凝聚在一起,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孝善新风;深化孝善文化内涵,引领群众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把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根植于群众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