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8版:版名:园区建设 日期:20200616
广西兴业县 三级产业园盘活村集体经济 山东阳谷县 田园综合体美了村富了民 安徽潜山市 茶叶园区助农增收脱贫 贵州赤水市 大力发展种养一体化园区 拆除“篱笆”奔小康 深耕“试验田” 勇当“探路者”
  008版:园区建设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广西兴业县 三级产业园盘活村集体经济
· 山东阳谷县 田园综合体美了村富了民
· 安徽潜山市 茶叶园区助农增收脱贫
· 贵州赤水市 大力发展种养一体化园区
· 拆除“篱笆”奔小康
· 深耕“试验田” 勇当“探路者”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6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三大产业——

拆除“篱笆”奔小康

刘建歧 本报记者 常力强

  

  

  拆除“篱笆”奔小康

  

  游客在产业园绿色种植基地采摘番茄。 资料图

  位于银川平原腹地的贺兰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引黄灌溉区的核心区,地处“塞上江南”优质粮产业带、蔬菜产业带、渔业产业带和优质奶源产业带。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银川市贺兰县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坚持新发展理念,决战脱贫攻坚奔小康,通过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拓宽投融资渠道、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助农增收机制、优化创建管理机制等措施,推动了蔬菜、优质粮(水稻)、草畜(奶产业)三大产业聚集转型升级,加快了农业绿色发展以及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土地规模经营推动生产基地化

  “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贺兰县副县长叶正忠说,为了加快产业园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贺兰县通过多种措施引导,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拆除无形的“篱笆”,为蔬菜、优质粮(水稻)、草畜(奶产业)三大产业发展建成连片种养基地创造了条件。

  在20万亩的绿色标准化规模化优质蔬菜外销基地,生产基地投入品和生产过程实现了全程监管,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发展蔬菜100余万亩,其中13.5万亩已达到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五优”标准。

  6万亩的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经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盐碱地改良等措施,大大提升了耕地质量,种植过程采用了精量穴播、工厂化育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法,实现了全程质量控制。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中,4万亩盐碱地得以改良,稻渔立体生态种养得到推广。

  基地“稻渔空间”是由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乡村生态休闲产业观光园。“刚开始,我们主要是种有机水稻,提高大米品质,渐渐结合旱育稀植技术和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使水稻、鱼、鸭、螃蟹等和谐共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农田新景观。”“稻渔空间”项目负责人赵凯说。

  而产业园的优质高产奶源供应基地,已有17家奶牛养殖场,其中2家为国家级规模化养殖示范场。饲养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精准化管理等先进实用技术。同时配套建成优质牧草基地9万亩,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100%,违禁物和重金属等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目前,产业园蔬菜、水稻、草畜(奶产业)主导产业覆盖率达76%,适度规模经营率64.3%,较创建前提高了15.1%。“同时,土地的规模经营也为三产融合发展打开了空间。”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锋说,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已汇聚了塞尚、东君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81家,并建成“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田园风光+度假庄园”等农旅结合、农教结合的休闲农业观光基地73家。

  

  科研攻关示范绿色发展

  产业园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达5.1万亩,秸秆粉碎深翻还田25万亩,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1500亩,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和85%……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产业园坚持绿色发展的创建理念,而推动这一理念变成现实的则是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应用。

  陈锋说,产业园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130多万元,与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组建了产学研联合体,建立科技试验示范点8个,重点对粪污资源化利用、新品种培育、稻渔共生、绿色防控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绿色关键集成技术。

  目前,产业园实施了以农作物秸秆、尾菜、畜禽粪污等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在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普及率达100%。农业废弃物定点回收集中处理机制,促进残膜、化肥和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实现了再利用。同时,园区内畜禽养殖场采用种养结合,利用污水处理、干湿分离等环保设施生产初级有机肥,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

  “农业绿色发展最显著的一个成效是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绿色品牌效应的显现。”叶正忠说,通过主推耕地质量提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措施,贺兰已成为宁夏大米地理标志认证主产区之一。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定面积实现产业园全覆盖的情况下,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也逐渐提高。

  

  补助股权化让“一地生四金”

  “前年,我把我家的10多亩地入了股,年底分到了8500元,去年年初就把家里剩下的几亩地都入股了,年底收入就又增加了,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挣的钱,一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常信乡四十里店村民张永利高兴地说,产业园的创建让他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张永利收入增加的背后,靠得是产业园创建开展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试点,探索出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就业得薪金、家庭经营得现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的“一地生四金”长效利益联结机制的支撑。

  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志军介绍说,产业园内土地入股分红已全面推行,让村民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增收模式,目前土地入股合作经营面积达到了6万亩。同时,“基地+标准+品牌”的品牌溢价模式,带动1.8万户农户实现加工增值和品牌溢价收益。“规模种养+休闲观光”的拓展增收模式,带动产业园2600多户农户参与生产和休闲农业经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保证了农户订单价格高于同期市场收购价格5%-20%以上。

  另外,为了让土地生出更多“金”,推动“股价”上涨,贺兰县依托龙头企业,以农民主体、企业领办、互惠互利的形式,探索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比如,贺兰县稻渔产业联合体探索建立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主体以农业投资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入股保底、二次分红”的分配机制。目前,产业园内156户农户2050亩土地以股份制的形式加入稻渔联合体,每亩耕地按贺兰县土地租赁费标准年底分发保底红利800元外,根据赢利按股权比例每亩土地获取二次分红60元以上。

  数据显示,2019年,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以上,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比创建前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