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快板,听我云,浪平马帮出了名,走南闯北无所惧,为了祖国保电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有这么一群人,依靠原始的人扛马驮,将建筑、通信等材料化整为零,运输到大山深处的基建工地。他们继承了祖辈留下来的马帮精神,用马背“驮”出了一条致富路。
“以前家里条件差,我20岁就开始跑马帮,到现在已经跑了快20年了。”田林县浪平镇甲朗村弄央屯的贫困户杨再刚,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着马儿回忆道。
杨再刚家里本来养了6匹骡子,近几年,他跟着镇里其他赶马人,前往贵州、云南等车辆无法抵达的深山,参与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杨再刚贷了5万元,另外买了6匹骡子。那一年,他靠着赶马的收入摘掉了“穷帽”。
“去年靠赶马挣了20多万元!”杨再刚指着马厩里12匹膘肥体壮的骡子笑着说。
和杨再刚一样走南闯北的马帮汉子,在浪平镇有上千人。毫不夸张地说,输电线架到哪里,哪里就有浪平马帮的身影,他们的活跃改变了浪平贫穷落后的面貌。
而这一切改变,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机遇。当时,南方电网开始架设天生桥至广州50万伏超高压电路,因山高林密坡陡,车辆上不去,需要大量马匹将建输电铁塔的各种材料运到一座座山上。于是,浪平赶马人立即与施工单位洽谈,签订运输协议。
在配合南方电网架设电路后,浪平马帮的口碑逐渐流传开,来自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电网建设公司以及三峡输变电工程的一张张运输订单纷至沓来。
“目前,我们镇有将近568户农户在外跑马帮,其中有193户是贫困户,全镇马匹共有4200匹,马帮收入将近6000万元。”浪平镇党委书记蒋正波介绍,浪平镇下辖20个行政村里有18个是贫困村,是田林县贫困程度较深、贫困覆盖面和脱贫困难最大的乡镇,然而靠着外出赶马的方式,当地不少贫困户的收入达到了脱贫标准。
“马蹄声声急,铃儿叮当响”,在“茶马古道”随着交通的完善而没落萧条的今天,一般只有在偏远山区还没有修路的地方,才能偶见那一群群“马背上做买卖,马蹄下讨生活”的赶马人。
赶马是一件苦差事,通常都是请货车将马拉到施工点附近。由于长途跋涉,人和马不少受罪。他们每天早起晚归,风餐露宿,穿梭于乡间山野,在工地一呆就是几个月。一片简易篷布、一张蚊帐、两张床板,组成马帮的露营地。
浪平镇弄陀村下长垌屯贫困户谭刚成介绍:“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喂饱马,晚上天快黑了才收工。收工了还要忙着备第二天的马料、搭锅子烧火煮饭,饭菜也很简单,一盘炒腊肉就满足了。下雨的时候最辛苦,有时候大风把篷布掀掉,全身被雨水淋透,只能把马鞍翻过来,躲在马鞍下躲雨。”
“赶马最难的是上料,每匹马驮着两大筐石料重约400斤,这些石料都需要自己从地面铲到筐里,每天至少要铲5000斤,我们挣的都是血汗钱,去年收入近60万元。”谭刚成、谭刚群两兄弟每年都是结伴而行。每年元宵节未过,兄弟俩就用自家的货车拉着马匹出发了。他们务工地点并不固定,哪里有活儿干就往哪里跑。马帮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少惰性,多勤勉。
“以前养过猪、进过厂、种过玉米,都挣不到钱。2004年我听别人说国家‘西电东送’工程,需要大量马匹把建设输电铁塔的各种材料运到山里边。那年我向别人借了6000元,买了5匹骡子到福建赶马。在那里赶了3个月,挣了3万多元,当年我就还了借款。”皮肤黝黑的文应学是田林县平塘乡兴六村村民,也是兴六村第一个赶马的人,现在家里养有7匹骡子。
对文应学来说,最艰难的时候是2015年。那时他没有活儿可接,家里3个孩子又要上学,77岁老人因患慢性支气管炎,三天两头到医院打针,家里开支大,只能靠借债度日。
文应学在艰难时刻并没有气馁,就算自己过得再辛苦,也坚持用最好的马料喂马,把马当成家人一样照顾。他养的马都身形健美,膘肥体壮,不管是辛苦还是轻松的活儿他都接,慢慢积攒下口碑。2019年扣除各种花销,文应学攒下了20多万元。
“做我们这行,有风险,有时不仅挣不到钱,反而还会赔。”据文应学介绍,有的马队不小心进入洒了农药的果园,马匹全部被毒死,损失惨重。
“在文应学带领下,我开始了赶马生活。没有他教我养马,找活儿给我们,我家根本脱不了贫,我们都非常感谢他。”兴六村坝关屯贫困户农辉说。如今,田林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依靠马帮这种劳务输出的方式,在山窝窝里“驮”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