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农民日报 版次:第006版:版名:美在民间 日期:20200609
安徽界首市 民间杂耍助兴农民新生活 “指尖经济”守护脱贫成果 国家级非遗剑川木雕在京展出 广西巴马 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促稳定脱贫 浙江台州市 趣味剪纸乐童心 河南宝丰县 创建书香校园暨读书征文活动启动 “非遗”扶贫:“艺”中自有“致富经” 重庆:一针一线织就灿烂明天 湖南浏阳:改良油纸伞 “能定制”“可体验” 四川越西瓦曲村:复苏的彝族“银饰村” 王心刚的“玫瑰生意经”
  006版:美在民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安徽界首市 民间杂耍助兴农民新生活
· “指尖经济”守护脱贫成果 国家级非遗剑川木雕在京展出
· 广西巴马 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促稳定脱贫
· 浙江台州市 趣味剪纸乐童心
· 河南宝丰县 创建书香校园暨读书征文活动启动
· “非遗”扶贫:“艺”中自有“致富经”
· 重庆:一针一线织就灿烂明天
· 湖南浏阳:改良油纸伞 “能定制”“可体验”
· 四川越西瓦曲村:复苏的彝族“银饰村”
· 王心刚的“玫瑰生意经”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6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四川越西瓦曲村:复苏的彝族“银饰村”

岳依桐 汤雁

  “铛、铛、铛……”行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乐青地乡瓦曲村,依稀可听见彝家小院内传出小锤敲击银子的声音。三两妇女坐在村道树荫下,一边聊天,一边将各式各样的银饰配件分类整理。

  这就是凉山州远近闻名的彝族“银饰村”。村里有200多户村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产品以头饰、领饰、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六大类为主,销售至凉山各地以及成都、云南、贵州等地。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能看到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

  2017年12月,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3月,瓦曲彝族非遗手工银饰传统工艺工坊被授予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代代传承、精益求精的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早已成为瓦曲村不可或缺的“灵魂”,更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2016年,瓦曲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融银、压条、拉丝、饰品制作、饰品清洗……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工序繁多,对眼力、手法等带来严格考验。因技艺高超而被称为“大师傅”的银匠威色车布子告诉笔者,村里的孩子大多10来岁就开始向长辈学习手艺。“我从13岁开始做银饰,到现在已经做了32年。这是我们村一代代传下来的技艺。”

  因为长期制作银饰,威色车布子的手有些粗糙,但十分灵活,2个多小时就能制作出一枚戒指。如今他经营着一家银饰店铺,打造出来的银饰十分受欢迎,甚至有顾客专门到他家等待,饰品一做好就立即买走。依靠这门手艺,威色车布子一年的收入能达到约30万元人民币。

  顺应工业化生产的潮流,由自动、半自动机械制造的银饰大量进入市场。在威色车布子看来,这给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影响。“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成本也相对较高。”不过,这位彝族银匠自信地说,虽然机器能为制作带来便利,但传统技艺永远不会被机器淘汰:“一些细节的东西是机器无法制造的,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我会一直做下去,并不断尝试创新。”

  “我们村的银饰制作大户年收入达几十万元,兼职做的一年也有3万元至5万元的收入。”瓦曲村村支书曲木古坡介绍,村里根据“支部+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银饰加工专合社,整合全村银饰加工资源大力发展银饰产业,助村民脱贫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