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内,58个养菌棚一字排开,科学配置的原材料堆积如山,高压灭菌锅、自动装袋机、自动拌料系统有条不紊运行;基地里,建起了3377个标准化生产大棚,香菇、黑皮鸡枞、茶树菇、姬菇等多个菌种陆续进入采摘期,附近村民每天采摘忙不停……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贵州水城县杨梅乡的水城县菌种场,在“蘑菇工厂”里切身感受到科技为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水城县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以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核桃和桃花鸡、温氏养猪、中蜂等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食用菌产业被作为全县决战脱贫攻坚的主要短线产业之一,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
“这是一级菇的菌种,一支试管产出的香菇市场价值140万元,可以分装10瓶800升的液体培养罐。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们以液体接种的研发为突破,既缩短了菌棒培养周期,又可做反季节的高质量黑皮鸡枞。”水城县委宣传部部长龙挺作为该县食用菌产业的牵头领导,谈起产业的发展思路清晰,充满希望。
“发展任何产业都需要科技的支撑,要有完善的‘产、学、研、用’体系。”龙挺介绍,水城县依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组建了专家工作站和实训基地,为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今年4月,为培育更优良的菌种、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水城县和相关科研单位联合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
研究所实验室外的几个白色试验大棚格外引人注意:在栽培工艺试验区,菌棒有“站”着的,有“躺”着的,还有裹在塑料袋里的;光质试验区则分了绿光区、蓝光区、黄光区、白光区;土壤试验区又分了林下腐殖土、田园土等。
“菌子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不同品种对菌棒摆放方式、光质、土壤的要求都不一样。”研究所技术人员孟颖告诉记者,所里有专人会定时到各试验片区对菌棒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栽培方式,确保产量和品质最优。
“如今,菌种场生产出来的菌棒已经在全县19个乡镇‘落脚’,加上分布在各乡镇基地里的千余个养菌棚,这里将成为集菌种加工和菌棒生产于一体的菌棒生产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蘑菇工厂’。”龙挺说。
随着食用菌产业不断壮大,众多食用菌种植基地不断投入种植,水城县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将通过“公司+合作社+菇农”“公司+大户+菇农”等利益联结“三变”模式,搭上食用菌快速脱贫致富的“列车”,走上发展致富路。
科技支撑同样让刺梨身价倍增。作为贵州省12个农业特色产业之一,短短几年的时间,刺梨从山间野果“逆袭”为明星产业。
走进初好公司展示大厅,只见深受市场青睐的初好“吉梨到”、冰点汽泡水、初好原浆、初好口服液等刺梨产品整齐地摆放着。
“我们公司自主研发出的这七款刺梨产品,自2019年上市以来便获得了经销商及消费者的青睐,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905万元。”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礼平介绍。
“当前初好公司已与中国科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建科研平台,助推水城县脱贫攻坚,实现协同创新、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为水城县稳定脱贫提供技术保障。”马礼平给企业做了这样定位:公司发挥与省内知名校企共建优势,不断研发刺梨系列产品,增加刺梨产品附加值,将公司打造成为以刺梨产品为中心,集科研、种植、生产、营销于一体的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
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刺梨种植户的销售问题。该公司承担了水城县38.9万亩及周边区县的刺梨收购任务,以刺梨鲜果深加工为核心延伸全产业链,有力推动企业所在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物流运输、包装等相关行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绿了荒山、富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