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七作品《关公》。 韩凤七提供
威风凛凛的关公,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温婉贤惠的织女,温和沉静的佛教人物,各类迷你仿真器物……这些生动传神的面塑作品都出自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的面塑艺人韩凤七之手,每一件作品都倾注着她久经磨炼的精湛技艺。
韩凤七是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的乐安“韩氏面塑”的传承人。乐安“韩氏面塑”在山东花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精细化的塑形技艺。使用剪刀、切刀、镊子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工具,对特制的面团进行“揉、捏、剪、拨、挑、镶、嵌”等工序的制作,一件件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就从韩凤七的手中诞生了。
谈到“韩氏面塑”的渊源,韩凤七介绍说:“我们韩氏家族在明朝年间带队修建摩天岭,后来就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当时修缮河道之类的大型工程,总要举办传统的祭祀活动,其中便要用到面塑。隆重的时候,塑出上百个人物形象也是常有的。”
面塑,又被称为面花,一般分为“礼馍”和“面人”两种形态。作为一项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的民间艺术,以面为食的山东正是面塑的代表性源头之一。乐安“韩氏面塑”有的主供食用,有的堪做摆件,功能形式多种多样。守望非遗,传承发展,韩凤七的面塑创作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论是构图布局、塑面手法、作品本身的故事性,还是面塑材料的保存技术,古老的面塑正在韩凤七手中不断发展,重焕青春。如今,韩凤七的超精细面塑,更被视为极具收藏价值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韩凤七是土生土长的广饶人,祖籍便在该县大王镇的韩庄村。广饶县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孙武的故里。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在中国军事史和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当地则被尊称兵圣、孙子以及孙武子。韩凤七根据史书记载的孙武事迹,结合民间传说与自己的思考,陆续创作出了武将系列面塑作品《孙武将军》,着力展示孙武驰骋征战的一生。
广饶县的大码头镇,相传正是“青丘古城”的所在地。以古地名为依据,当地还建立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青丘文化旅游区。心动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韩凤七策划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系列面塑新品——《青丘传说》。
韩凤七的面塑作品色彩绚丽、神形兼备,无论是服饰、表情,还是人物的眼神都透出鲜明的性格特征。韩凤七表示,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她会专门研究历史,去触摸时光中人物的灵魂,再进行人物的构思。为了提升成品的精致度,衣物细节的飘逸感,韩凤七始终在不断钻研。“面原本的质地很软,要做面人就要造骨骼。先把人物的骨骼做出来,然后由里到外再现肌肉,接着是做皮肤,最后是做衣服。步骤越烦琐,你就会发现这个人物越丰满、越精细,越发接近‘传神’的理想形态。”韩凤七说。
对于面塑作品的内容与题材,韩凤七也不断推陈出新。这种新意往往从小处着眼,带给人新鲜灵动的整体感受。“像牛郎织女这组作品,把衣服做出飘逸感就我的一个创新,”韩凤七解释道:“牛郎的身边有织女、老牛,还有两个孩子,人物的衣襟随风而动,不仅活了肢体动作,也映衬着情景里的仙气儿和情意。”
最近,韩凤七刚刚完成了“孙悟空立地成佛”的新作。“我把它做成了白头白须、闭目打坐的状态,”谈到改变经典造型的原因,韩凤七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的创作心路:“我想,孙悟空过尽千帆,心态应该有所变化,不会仍然是身披红绸金甲的美猴王形象。”
为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韩凤七开始将大众文化与家族面塑相结合。从私人定制到旅游产品创意开发,从传统文化进学校到动漫人物创意系列,从城市沙龙到艺术展览,面塑这门传统文化艺术正在焕发出别样的生机。经过长期摸索,韩凤七现在的面塑材料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保存性越来越好。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被国外友人比作“中国手办”,也给传统的民间艺术打开了新的生长空间。
韩凤七说:“传统的面塑手技,年轻人总是不愿意学。所以,我在面塑题材、人物风格上不断更新,既有传统、又贴近当下,努力让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如今,韩凤七的面塑作品从“食”走到了“艺”,也从民间市井登上了大雅之堂。它已经不仅是原生态的地域民俗,而且演变成了一种集品尝、把玩、观赏与收藏为一体的多向度大众文化艺术。近年来,韩凤七的面塑开始走出国门,陆续被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艺术场馆收藏。
“韩凤七的面塑作品个性鲜明、涉猎广泛,无论是再现古典还是创新当下,总能第一眼便让人印象深刻,长期的美学文化修习更让她的作品张力十足,”广饶县美术馆副馆长孙晓菡这样评价韩凤七的创作风格:“她赋予面塑以灵魂,让它们会呼吸,会思考,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