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湖南省宁乡市菁华铺镇陈家桥村小龙虾养殖户姜亚军养殖的70多亩小龙虾销路受阻,往年在早上抢购一空的小龙虾直到中午还有不少龙虾没销售出去,养殖户尝试用手机直播卖虾。
编者按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冲击,作为湖南的特色主打水产品,甲鱼和小龙虾骤入“急流险滩”,养殖户损失惨重。如何闯过疫情的“急流险滩”,迎来柳暗花明?连日来,记者深入甲鱼、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品产销一线,探访产业链各端在“后疫情时期”的应对之道。
5月12日,在位于洞庭湖“尾巴”的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乌山街道徐家桥村,白天气温已达到30摄氏度。“90后”养殖户黄智和贺慧赶忙将虾池水灌到1米深,让小龙虾能够在适宜温度里生长下去。再养半个多月就能上市,虽然销售时间只有二十来天,但对这对“智慧虾农”小两口来说,要紧的是在6月下旬做好退水养稻。
“小龙虾生长最好的季节耽误了,不能再错过虾稻连作的大好时节。”贺慧说,因为疫情,四五十万元的损失难以弥补,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抢抓农时,将下半年的水稻生产抓紧抓实和明年的小龙虾生产谋划好。
而在洞庭湖的腹地,常德鼎城区河洲甲鱼产业园,湖南“甲鱼王”王国顺正在对接婚宴酒席的甲鱼销路。“五月前遭受大危机,‘五一’迎来小阳春,‘520’相信将迎来甲鱼销售的小高峰。”
甲鱼:节假日销量恢复一半 疫情消除后有望比往年增量
一二月份正值疫情暴发期,在湖南甲鱼产量最多的常德市,销售迎来了“黑色两月”,甲鱼之乡常德市汉寿县更是进入“至暗时刻”。
据汉寿县特种水产科研所所长李戈锐介绍,当地人工繁殖养殖甲鱼已有将近50年历史了,养殖甲鱼基地接近10万亩,相关从业人员近2万人,早已形成了一条成熟、完整的产业链,2019年的产值接近12亿元。但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甲鱼的销售陷入困境。
“当时有600万元货款没有收回来,疫情严重的时候,感觉经营很难支撑下去。”王国顺说。
3月4日,随着农业农村部明确甲鱼(中华鳖)不在禁食范围,让常德的数千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养殖户们当时预料:之前很多人筹备的酒席都推迟了,只要疫情一结束,随着酒店、餐饮行业重启,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但进入4月,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防控取得战役性胜利,但甲鱼销售的增速仍然较慢。
“一是受到国外疫情的影响;二是人们疫情后期心理恐慌还未完全消除,到酒店和餐馆消费的积极性还未完全恢复;三是虽然现在处于‘后疫情时期’,政府、企业承载着不敢放松防控的压力,还不敢放开宣传、敞开接待。”王国顺分析。
因此,即使到了“五一”,常德鱼庄乡村旅游较疫情前期虽有上升,但未见火爆,湖南知名的甲鱼品牌河洲甲鱼就是其中的一例。据河洲甲鱼产业园负责人说,“五一”假期五天,由于本地游客不敢、不愿出省游玩的原因,本地游迎来了今年以来的“小阳春”,河洲甲鱼山庄日均游客300人左右,和往年同期持平,营业额在2万元左右。但作为河洲甲鱼销售的主渠道——各大中小城市的酒店堂食没有完全恢复,外销较往年降低了一半。
汉寿县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节假日销售较热,五一长假期间协会一天就卖出5万多斤;但平时市场趋冷,有时一天卖不出1000斤。”汉寿县龟鳖产业协会会长王兆久介绍,目前市场销量只恢复一半。
“不能坐以待毙,要主动出击。”为了让市场早日恢复,王国顺等甲鱼养殖大户瞄准“520”新兴节日市场,主动对接酒店、餐馆,开辟新渠道,让“游鱼庄、吃甲鱼”的周末消费热起来、乡村旅游经济活起来。为了刺激消费,湖南省总工会在4月派发了消费券,打响了刺激低迷消费的“第一枪”。王国顺建议,省市县各级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是否可适当延长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特殊时期月度消费补贴制度,加速引导资金向旅游、休闲产业流动,带动消费,稳定就业,促进产业发展。
作为协会会长,王兆久则将希望寄托在七八月份,因为七八月将迎来甲鱼上市高峰。“如果疫情整体解除,由于野生动物被纳入禁食范围,消费者将甲鱼选择为高档菜品的机率增加,因此,七八月份的销量比往年应该会有增加。”他认为,甲鱼市场的“胜算”押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失算”上,协会当务之急就是组织甲鱼养殖户抓好这两个月的生产,精心养好甲鱼。
小龙虾:产供销三方齐出招 严防再现3元一斤“白菜价”
往年5月,在湖南长沙等地,小龙虾当之无愧地成为餐桌上的主角。然而现在,最普通的油爆虾58元/斤依然卖不太动,888元的全虾宴吃者寥寥无几。消费端不火直接影响生产端不旺、供应端不畅。
“今年养虾瞎忙了,小龙虾价格有时低到3元/斤,最近甚至出现没人收,没人买的境地,没有外贸出口……”在湖南漕县漕南镇万亩稻虾养殖基地,不少养殖户向记者诉苦:今年养小龙虾还不如种白菜,因为出塘价3元/斤的价格相当于好一点的白菜价。
湖南漕县巨隆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童珍分析,澧县小龙虾生产受疫情影响较大,因为大部分虾农和技术人员都来自湖北,4月前无法前来开展龙虾养殖管理,造成小龙虾个头不大、产量下降。加上市场疲软,导致基地虾苗销售不畅,直接经济损失近600元/亩。
大公司损失惨重,中小型养殖户也遭遇窘况。黄智和贺慧夫妻俩本想指望今年400多亩小龙虾大赚一把。春节前后恰好是个小暖冬,特别是二三月份适合小龙虾生长,但没想到遭遇疫情销路中断,价格“跳水”,三月份成品大虾出塘价只有10多元/斤。虾卖不出去,他们只好“停喂”或“少喂”,进一步导致虾的个头不大;“五一”以后虽然迎来销售旺季,但小虾还需养殖半个多月,6月下旬就要退水种稻,因此,往年两三个月的销售旺季在今年缩短至不到1个月时间。夫妻俩掐指一算,今年少说也有四五十万元的损失。
生产端直接影响流通端。在长沙马王堆海鲜水产市场,5月上旬小龙虾价格明显下跌,2-4钱重的小青虾零售价每斤仅7元,而一个月前零售价还在每斤15元上下。
湖南规模最大的小龙虾连锁餐饮文和友集团市场部经理黎茂雄认为,因为疫情,小龙虾无论是在产量、个头、肉质饱满度方面都还相对欠缺。当前相比去年10%左右的大虾,今年下降至5%左右,大虾出现持续偏少的情况。而目前在消费端,餐饮市场的消费趋势是食用大虾,而受疫情影响虾农手上以小虾为主,供需不对称,虾农吐槽没有挣到钱,而餐厅老板抱怨虾太贵。
小龙虾产业链受到疫情“惊吓”,为了让这根产业链恢复如初,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三方尽己所能、各出其招。为了降低疫情造成的损失,黄智和贺慧夫妇一方面抓好销售,在养精养大小龙虾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新的小餐馆作为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着手调整生产结构,虽然小龙虾产出时间推后,但为了不影响其后一季中稻和晚稻的耕种,110亩虾田在6月下旬准备退水种稻;其余200多亩虾田下半年将进行鱼虾套养。
黎茂雄表示,在销售上,公司愿意与大型的养殖基地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包销合同;在生产上,由于消费者青睐品质大虾,因此,建议生产者改变传统稻虾养殖依靠育苗挣钱的模式,多养大虾、成虾、高品质虾,达到规格标准,公司将统一收购。
“不能靠一条腿站立,要两条腿走路,鲜虾和加工两端发力。”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处长王元宝支招。他认为,水产品养殖大户要“危中寻机”,疫期高发期消费者对鱼虾类风味小吃食品需求量激增,比如今年2月至4月,湖南从事大宗淡水鱼加工居家风味食品的企业同比增长20%以上,如益阳味芝元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45%。因此,“后疫情”期间,小龙虾企业要向鱼类企业学习,利用粗加工,多生产整肢虾、调味虾、虾仁等;研发深加工,研制出甲壳素、D-氨基酸葡萄糖盐酸系列产品,通过电商等渠道销售到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