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一天下午,女儿放学回家,一只手拿着小纸盒,另一只手提着黑色塑料袋,也没跟我们打招呼,伸伸舌头,快速向她的房间走去。
妻子拦住女儿,好奇地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女儿不情愿地打开盒子,妻子看了一眼,抱怨道:“学习这么紧张,你还有心思养蚕啊?”
女儿笑着说:“妈妈,这学期我们要上《科学》课,老师要求我们养一种小动物,并观察它的生活习性。正好,我和几个同学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校门口卖蚕宝宝和桑叶,就买了一些。我保证,养蚕绝不耽误学习,也不会弄脏家里的。”
说完,女儿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我在一旁马上给女儿帮腔:“这个好,因地制宜,对学好这门课有帮助,还能培养咱闺女的爱心、丰富她的课余生活嘛!”我还对女儿鼓励道:“你在养蚕时,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向我请教。”
见我们父女已结成了同盟,妻子也只好微微点头,同意了。
从那以后,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照看蚕宝宝。它们在不停地蠕动着,昂首津津有味地啃食着桑叶,每天都在长大。
后来,我告诉女儿:“蚕宝宝很爱干净,不喜欢潮湿阴冷的环境,桑叶上也不能留下水渍,蚕宝宝如果吃了留有水渍的桑叶,会‘拉肚子’的。”
于是,女儿每天都会按时清洁盒子,将里面的蚕屎倒掉,把盒子放在阳光下晾晒,保持盒内环境的干燥洁净。
没过多久,女儿在网上找到了一个“蚕宝宝群”,里面有好些个小同学都是养蚕的粉丝。聊了即将面临断顿的窘境时,一个网名叫“彩云飞”、家住在市郊的小女孩主动提出,她家后山上有一大片桑叶林,可以自己来采摘;如若不能前往,能帮忙不定期用同城快递到付的方式寄过来。这个女孩既热心又“仗义”,女儿当即点赞。这样,蚕宝宝的“口粮”就解决了。
在女儿的精心照顾下,蚕宝宝们健康、顺利地成长。后来,它们还吐丝成茧,最后破茧成蛾,并在白纸上留下了一颗颗黄色的蚕籽。我让女儿把蚕籽保存好,等来年孵出小蚕。
女儿说,这段养蚕的经历增强了她的责任感,结识了有同样探索科学兴趣的小朋友,也培养了她善待生命、热爱自然的爱心,更是领会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的真谛。
我和妻子听后,看到女儿精心保留的洁白蚕茧的“学习成果”,心里很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