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浙江省庆元县的主要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正是食用菌产业。2019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户4250户,生产规模1.2亿袋,食用菌产量9万吨(鲜),食用菌产业总产值37.6亿元,出口食用菌企业16家,出口备案基地2310亩。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庆元县自2017年起推行的全县域备案基地片区长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县食用菌栽培区域划分为大济、大毛湾等13个片区,每个片区选出1名片区长,并根据每个片区食用菌栽培量配备两三名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片区长积极开展片区化指导、网格化服务,落实生产措施、发展措施、防疫措施。今年第一季度食用菌出口与去年基本持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庆元县片区长和技术人员积极帮助菇农交易香菇,为各区块的菇农进香菇市场售菇做好登记,负责办理通行证。通行证采用实名制,红、黄、蓝、绿、橙色区分菇农、生产大户、收购商等身份。县食用菌产业中心科技人员通过入菇棚、下田头,为松源街道、淤上乡等乡镇(街道)的菇农办理通行证1000余张。
疫情防控期间,庆元县组建由领导班子、股级干部、技术专家、年轻干部组成的3支服务小分队助力复工复产。小分队为联系村、联系企业、联系基地送上《疫情防控期间香菇生产管理技术及应对措施》;储备一批菌种,为菇农安全生产食用菌提供可靠的种源保障;为省级农业发展项目实施、产业扶持等工作推进提供了相关产业政策指导;做好食用菌防寒防冻技术宣传,及时将《食用菌防寒防冻技术措施》分发到菇农手中,提醒菇农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技术人员联系全县域备案基地服务制度》出台后,庆元县科研技术人员主动上门为菇农解决刺孔、出菇管理等生产环节上的技术问题,开展政策宣传,协调解决菇农生产困难,配合做好片区菇棚整治、标准化生产等工作。据统计,庆元县累计派出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接待咨询技术的农户1.2万余人次,发放各类资料7000多份,利用微信、短信为菇农解答技术信息8万余条。
自制度实施以来,每个片区联系技术员到片区走访,每年不少于8次,累计收集菇农意见、建议、政策需求等300余条。当技术人员得知龙岩村菌棒厂装袋机损坏时,立即联系片区长召开座谈会,协调解决,并向菇农详细说明了装袋机机头补助政策。技术人员得知庆元大道五都标准化生产基地里的菇农张邦坤遇到生产用水困难时,积极与街道、村工作人员协调解决,很快为基地建起了储水量50吨的水池,解了燃眉之急。“片区化+”服务惠菇农、暖人心,“零距离”服务菇农,真正做到了解问题在菇棚、讨论问题在菇棚、解决问题在菇棚。
为深化庆元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破解庆元出口食用菌原料市场采购难题,2017年起,庆元县先行先试,实施基地全域备案机制。成立出口农产品企业协会,将示范区内符合出口基地备案要求的洋心片区、大坑片区、大济片区等8个出口食用菌备案基地全部纳入出口备案,实现整个示范区食用菌基地备案全域化。
截至目前,庆元共有香菇、黑木耳、灵芝、灰树花、竹荪、黄金菇等12个出口备案品种。出口食用菌全县域备案工作扩大了庆元县出口食用菌的备案基地规模,为企业增加了原料出口数量,提高了原料的质量安全,食用菌出口额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如浙江华御食品有限公司从2017年底开始运用公共基地报检出口,每年使用食用菌公共备案基地400多亩,出口额从2017年的150万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