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国内首个干果期货品种红枣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如今已满一年。2019年以来,红枣产业面临困境,产业上下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得益于红枣期货的上市,通过“保险+期货”等方式,枣农在特殊年份增添了一份保障。
近年来,红枣现货市场供大于求现象日益突出,虽然近几年产量增速已明显放缓,但红枣并不像其他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刚需,且供应价格弹性较低,导致红枣种植收益不断下滑。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区域红枣产量占全疆产量的97%,全国产量的43%。红枣种植收入占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红枣价格的涨跌,不仅关乎当地经济,更关系到当地枣农的生产生活。
随着红枣期货的上市和稳健运行,产业投资者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在郑商所的支持下,一些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迅速开始行动,针对新疆地区红枣种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多项红枣“保险+期货”产品。近日,库车、阿拉尔、若羌、麦盖提四地5个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陆续完成赔付。
据了解,这5个项目所在地均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项目涵盖枣农近千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近百人。5个项目运行周期均为3个月,总承保红枣1.38万吨,折合红枣种植面积5.2万亩,保障金额约1.5亿元,最终参与项目的枣农人均获赔近2900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枣农孙有珺种植了20亩红枣,自2016年以来枣价越来越低,从20元/公斤掉价到现在的4元/公斤。近些年,每年在红枣成熟与出售的时候,他就发愁,不知道红枣要卖给谁,也不知道以什么价格出售更合适。去年9月,孙有珺参加了首期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3个多月后,他拿到了6000元的赔付。这笔钱可能并不算多,但给了孙有珺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和希望,2020年他打算再多承包20亩枣园。
格林大华期货研究所的王立力认为,“企业+合作社+农户”“期货+订单”模式形成了价格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企业通过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锁定资源,提高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规模和贸易量,使得企业效益提升,稳定了农户收入。虽然合作社与农民没有直接参与到期货市场,但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期货+订单”等方式,使得农户感受到了期货市场带来的好处。
红枣期货上市一年来,其市场功能已经开始逐步发挥。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红枣期货总成交量3049.62万手,日均成交12.6万手,日均持仓5.33万手,法人客户日均成交持仓占比约30%,其中,产业客户及风险管理子公司持仓合计占比超过50%,成为法人客户持仓的中坚力量。
对此,金石期货投资咨询部主管黄李强认为,红枣期货上市一年来,公开透明的红枣期货价格已经形成,这对现货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枣产业企业主动运用红枣期货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是基于此,郑商所与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开展了红枣现货价格监测课题研究,并于2019年底发布了灰枣现货价格指数,建立了与期货市场呼应的现货市场价格风向标,为产业各经营主体提供了红枣生产、加工的价格参考依据。
此外红枣期货交割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红枣共注册仓单595张,折合红枣现货2975吨,交割265手,折合红枣现货1325吨。CJ1912、CJ2001、CJ2003合约顺利完成交割,市场对仓单交割标准基本形成共识,交割质量标准得到产业认可。
红枣期货及交割标准正在与现货市场发生“化学反应”,促进产品标准化生产。新疆阿拉尔聚天红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对生产线上的员工按照红枣期货标准进行专业培训,按照期货交割标准对加工工艺进行调整,规范了红枣加工质量;同时,加大机械化生产的投入,引进60台光选机降低人工分拣成本。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和期货融合,阿拉尔市果业行业联合协会还将现货标准统一改为期货标准。
可以说,产业链较短、加工方式较为传统的红枣产业,在红枣期货上市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诸如价格信号和质量标准之类的“数字化升级”。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期货部负责人楚国俊认为,期货让红枣产业很多关键指标“看得见”,期货和现货优势互补促进红枣产业链上下游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