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咱跟城里一个样”
· 农村疫情防控需打好环境整治“五记重拳”
· 泗阳:敬老院公办民营服务更优
· 北陶:治水治出旅游明星村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2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咱跟城里一个样”
——走进浙江省海盐县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范冰洁 本报记者 朱海洋

  

  

  

  

  武原街道老百姓在社区服务中心就能进行血液项目检查。

  11个节目,演、说、唱、跳都是农民自己的事儿,既喜庆,又接地气。春节前,在浙江省海盐县通元镇丰义村的农村文化礼堂里,“我们的村晚”热力开场。这座礼堂是去年刚落成的,几乎每逢节假日,都有各色各样的活动。而“村晚”作为一年中的最高潮,更是成了海盐县农村过年的“标配”。

  “村晚”现场,丰义村的村民们说起这几年的变化,个个都能说上两三句。有的说,家门口的卫生院条件越来越好,报销比例比进城看病都要高;有的说,镇里的小学、初中,条件不比城里差,干吗还去买学区房;还有的说,公交通到村里头,污水、垃圾有人管,美丽乡村顶呱呱……

  海盐是浙江城乡均衡发展做得最好的几个县市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70∶1。2018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4853元,这里还是全省唯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县。那么,海盐的农村公共服务到底怎么样?记者专程前往当地,察看了与老百姓最为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和文化三项服务。

  

  再也不用往大医院挤

  张飞峰是位名医,海盐县人民医院的大内科主任,从医34载,口碑颇佳。以前,他的呼吸科专家号,经常一号难求。现在每周二,张飞峰到武原分院上一天班,上午坐诊、查房,下午培训、带教。半年多下来,其徒弟范梅芳医技大增,平日里也完全能独当一面。

  武原分院是武原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海盐成立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为牵头单位的两个医共体,将人、财、物全部整合,武原和其他四个镇街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同“嫁入”人民医院得以更名。

  海盐县卫生健康局医政医管科科长陆海峰告诉记者,成立医共体的目的就是通过医疗资源的深度共享,真正提升基层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资源是如何共享的?分院院长潘群飞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人才上,县里“名医”下沉,分院年轻人则往上派,联合会诊、业务交流几乎天天有;业务上,总院能做的检查,分院同样都能做,还能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最大变化还在住院病区。2018年6月,搬入新院区后,武原分院组建了住院部,开放46个床位,起初每天只有两三个病人。去年9月,医共体成立后,武原分院成为总院的“大后方”,承接康复等延续性服务,每天住院病人40个左右。

  “过去,人民医院只管治病,也很难有精力提供更多后续服务。成立医共体后,后期治疗和康复可转移到基层分院,报销比例比县里还高,关键是服务质量还更好,病人自然都愿意转院。”县人民医院医疗卫生集团党委副书记姚亮说,“如今牵头医院病房平均压床时间减少近两天,而分院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利用。”

  “在技术上,我们可能无法做到高精尖,但在服务关怀上可以下功夫。”在潘群飞看来,病人“下得来”后,更关键是服务好,“经过半年多的医共体探索,我们有效培养了基层医疗队伍,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业务数据也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

  记者采访时,很多病人对医疗服务交口称赞:“以前大病小病总往县里、省里的大医院跑,现在家门口也能挂上大专家的号,还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何必再去活受罪。”

  

  带着乡土味的现代校园

  走进沈荡中学的多媒体教室,一股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与城区中学别无二致。与医疗相仿,海盐教育采取的也是“学校发展共同体”。沈荡中学跟其他两所农村中学一道,与城区的海盐实验中学抱团,实行学校管理、教师发展、教育资源、考核评价的一体化。

  就在不久前,四校还来了次跨越空间的“同步课堂”,由实验中学的名师授课,通过多媒体视频系统,四个初三班级的学生实时互动。几年来,诸如此类的交流活动不胜枚举,从元旦晚会到党建团建,从联考通考到业务交流,大家轮流做主场,各取所长。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海盐着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以优质配置加大学校设施投入,同时打造“互联网+”共享平台,让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实现了同步即时资源共享。此外,在教师队伍上,海盐同样推进县域流通,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多下沉到农村基层。

  校长陈雪峰自豪地介绍道:“沈荡中学19个教学班,625名学生,其中新居民子女占到四成多。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我们学校都可以比肩城区中学。不仅如此,基于农村区域特质,我们还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穿过几幢教学楼,便到了“润泽楼”,由一幢老楼改造而来。别看此刻静悄悄,只要一到周三下午,琴棋书画,有静有动,每间教室都别有洞天。在一个名为“杯调留音”的教室里,桌子上放着很多塑料杯,学生们通过拍、拿、扣等动作,可发出极富节奏感的声音。这一表演颇受师生喜爱,还曾亮相县里各大舞台。

  在这幢楼里,沈荡中学总共开设了30门拓展性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美术教师杨晓波擅长漫画,美术功能室即成了他的工作室,于是有了人气颇旺的“漫绘课程”;在版画教室内,陈列着各种学生作品,大家所刻画的也都是沈荡的一景一物……

  出了楼,再移步往后走,便是沈荡中学的另一片天地——农耕文化园。交给学生种子,让他们体验从播种,到耕作,再到收获,甚至最后烹饪的全过程,既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又体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还能成为写作的绝佳素材。逛完校园,听完介绍,好一个乡土味的现代化农村中学呵!

  

  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自2013年启动的一项特色工作。海盐县在2016年底,就实现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全覆盖,且已连续六年冲入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数数据榜单前十。

  走进望海街道新兴文化礼堂,最具看点的就是全县首个“女红坊”特色文化营。去年,礼堂内开展了包括扎染、织布、画团扇等在内的20多场女红手工活动,将非遗文化活化保护和发展,是实至名归的“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

  西塘桥街道总共有7个村级文化礼堂和4个文化家园。这里的特色是,所有文化礼堂和文化家园都实现了独立法人理事会制度和镇、村两级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基金的全覆盖。据介绍,两项制度的开展,有效推动了礼堂常态化、可持续发展,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记者了解到,海盐已建立起以农村文化礼堂理事会为核心,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小组、专职管理员队伍、文艺骨干、热心人士等为辅助的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体系。另外,还有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可对礼堂内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文艺团队等7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做到管有机制、管有方法、管有特色。

  如今在海盐农村,老百姓获取优质文化资源,如同城区市民一样触手可及,甚至更为丰富多样。依托当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县建立起由100多家文明单位和10个讲师团提供的近千项菜单,涵盖文艺、宣讲、法治、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供所有农村文化礼堂自主“点单”。

  周懿是秦山街道新联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员,六年来,她每天清晨八点开门迎客,将里里外外操持得井井有条,一路带领艺术团获得数十项省、市、县、镇各级荣誉。在海盐,这样的文化专管员有100余名,负责文化礼堂的运行管理、文体团队的培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几年中,通过这100多名文化专管员的努力,海盐的优质文化资源下乡后,带动了一大批基层文艺爱好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