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位于辽西北,是我的家乡。听当年经历过非典的人说,因为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跨省流动人口多,给防控带来了很大难度。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正值春运,乡村防疫情况如何?庚子鼠年,在这个辽西乡村,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春节。
“今年的秧歌不能办了。”小叔坐在炕头说,旁边的电视里,正播放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进展。
扭秧歌在辽西地区已有上百年历史,在小叔生活的建平县青峰山镇建昌沟村,选出本村能人担任会首、组织秧歌会,更是过年的一件大事。一进正月,秧歌角儿们扭着欢快的步子、踩着八九十厘米高的高跷挨家挨户拜年,表演队伍走到哪儿,大人小孩就跟到哪儿,是父老乡亲每年最期待的年味儿。
“秧歌一办三年”是当地的风俗,一届秧歌会只要办起来,就要连续三年才吉利,而小叔当选会首正是第三年,本来摩拳擦掌要好好收个口。没想到腊月二十九,县里来了通知,取消秧歌、广场舞等文体活动。打算落了空,小叔难免感到遗憾,但面对突发疫情,他也能理解。毕竟只要一方平安,秧歌还能再办。
不只是秧歌,今年全县各乡镇的庙会、集市都停了,红白喜事也要求尽量减少人员聚集。隔壁乡镇有一家人正月初七办婚礼,要来7辆接亲车,村委会得知后立即汇报乡镇,权宜后决定只允许两辆车进村,其余车辆和人员都在乡镇界外等候。
村里也比往常冷清许多。在这个走家串户拜年的高峰期,村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和车辆。八十多岁的奶奶不太清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咋回事,但也知道“少串门,咱可不能传上”。
正月初三早上8:30,正值上班时间,我们到了青峰山镇政府,只见来上班的人们都戴着口罩,不少人还拎着带饭的保温桶。因疫情防控需要,从正月初一开始,全县公职人员停止休假,全部到岗,而为了防止人群聚集,机关食堂暂停,餐饮自备。
虽然建平县还未出现确诊病例,但防控意识已日渐深入人心。大年三十,戴着口罩的我们走在村里还是“另类”。到了正月初三,路上戴口罩的人就一下子多了起来。防寒的棉布口罩、防霾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五花八门的口罩齐上阵,给人们提供了几分慰藉。但是,路上偶尔还能看到没戴口罩的老人、小孩,难免让人有些担心。
从镇政府回去时,路过村里一家小卖部,门口贴着疫情防控的宣传单。推门进去,老板娘一掀门帘出来,没戴口罩。听我问起,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兜里装着呢,这次出来没戴。”我问她村里买口罩的人多不多,她告诉我,店里的存货本来也不多,就三四包,之前一直没人买,正月初二当天一下就卖没了,现在进货送货不方便,“有啥卖啥吧”。
村里没有口罩,县里好几家药店的口罩也已经断货,听县医院工作人员说,现在医院也很难进到货。
正月初三快17:00,拨通罗福沟乡乡长王新的电话时,他刚从路口执勤点巡查回来:“现在乡镇各主要路口都有执勤点,检查过往车辆,查身份证、测体温,如果是从疫区过来的就直接劝返。”
除了路口执勤,还要通知村民、入户排查、慰问村医……这个春节,各乡镇的工作人员都很忙。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和非典时期相比,现在村民的防控意识更强了。王新说:“今天一天就接了5个举报电话,都是因为有村外人来或者聚会的。”
为使基层防疫更高效,罗福沟乡积极发动防疫员、护林员、水管员“三员”,由村“两委”统一调配。“这些本乡本土的人,谁家啥情况都知道。”而从春节前开始,全县各乡镇已对外地返乡人员进行体温监测,武汉返乡人员则自行在家隔离,安排专人监控。“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发动全乡人民,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王新坚定地说。
舍弃了几分热闹的年味儿,守好基层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家乡的这个春节,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