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教育培训·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河南省方城县花果园直播培训助阵寒冬“淘金”
· 乡村振兴,农民职业教育该咋办?
· 服务山海经济 助推乡村振兴
·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党建引领 助推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村振兴,农民职业教育该咋办?
——五省市农民职业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农业农村部1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为深入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日前,中央农广校赴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专题调研,系统梳理总结农广校体系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做法与有效模式,探索提升农民学历层次的路径方式,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

  

  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支持有突破

  河南 该省教育厅依托省农广校成立项目办公室,履行农民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制度建设和业务指导督导等职能,统筹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等20个培育基地,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并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已累计投入经费1240万元。

  江苏 非全日制涉农中职学生全部实行免学费补助,每生每年补助1200元,全省年均补助总量在1200万元以上,2009年以来共补助1.83亿元。南京市出台《青年大学生高素质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向毕业后连续务农满3年的120名高素质农民发放学费补助270万元。

  浙江 该省出台了“浙江籍学生免费就读农广校种养专业政策”,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每年给省农广校种养专业3540名免费生指标,并将超过免费指标部分以及其他涉农专业的费用列入“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经费中予以安排,实现了中职教育全部免学费。

  

  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

  河北 省农广校与省农药检定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药经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鼓励农药经营人员取得专项培训合格证书后,继续参加农广校学制两年的非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实现中专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双证制”。

  江苏 淮安市农广校在现代农艺技术(稻虾综合种养)、蔬菜园艺技术两个中专班推进与农民职业培训共建共享,选择中央校中职教材作为农民培训教材,同时把农民培训教材作为“半农半读”中职教育辅助教材,依托全市82个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建立中职教育“半农半读”教学阵地,为职业培训与中职教育衔接提供保障。

  浙江 优先从中职教育学员中选择培训对象,组织他们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农创客)培训班等,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学员既获得学历证书,也获得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中等与高等及以上教育层次衔接

  北京 该市农广校依托农职院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招收各区农广校推荐且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高素质农民参加高职学习,并制定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专业,优化课程内容。实现了高素质农民高职专业与农民中专专业衔接对应。

  河北 承德市农广校于2005年经黑龙江省教育厅审核、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成为东北农业大学承德学习中心,先后与中国农大、北京林大、河北农大等高校举办硕士班、本科班和专科班。

  江苏 东台市农广校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经省教育厅核准校考计划,将中职与高职部分专业和课程进行衔接,实现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形成农民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东台模式”。

  截至目前,全国农广校累计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500万人;开展合作高等教育,培养各类农业农村人才80多万人;承担农民培育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287万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近4亿人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近5万人。目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超过2200万,其中高素质农民突破1700万,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各地经验措施精彩纷呈

  一要做好衔接。专业课程衔接,北京农职院开设了园艺技术(现代农艺技术)等5个专业方向,实现了中高职专业有效衔接。学时学分衔接,河南省明确规定农民参加的相关学习培训可以折合学分,实现学时和学分有效衔接,完成限定学时并通过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累计完成学时并修满既定学分即可毕业。教学组织衔接,江苏省东台市从招生开始与高职衔接,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向教育厅争取定向自主招生专业及指标,实现中职优秀毕业生毕业即进入高职学习,共同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确保教学取得实效。

  二要聚合力量。河南省教育厅依托河南省农广校成立项目办公室,统筹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等20个培育基地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浙江省农广校与浙江农林大学联合开展的“浙江省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被列为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5项重点工程。河北省与中国农大、四川农大、东北农大、河北农大等高校开展合作高等教育。通过统筹农民教育培训多方资源,畅通农民接受各层次教育培训通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三要创新模式。“送教下乡、进村办班”,河南省农广校依托村委会、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26个教学班,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学班开展集中授课,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学员到产业基地、农业园区等进行观摩学习。“农学交替、弹性学制”,各地农广校实现教学与生产周期同步、实训与生产环节融合。“现场教学+线上学习”,北京市农广校规定学员可利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学包自主学习,集中学习、网上学习、现场指导各占1/3。

  四要规范管理。河南省教育厅、农广校印发《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教务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7个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各环节。专门成立工作督导组,定期对20个培育基地教学管理、考务工作、资金使用、档案管理等工作进行检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江苏省农广校出台《教学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把学员生产经营中“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效益提升、收入提高”等作为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应进一步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改善高素质农民队伍学历结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力基础和保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还需完善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制度建立、资金投入、人员配置、体系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探索建立农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培养机制,统筹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加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中国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渔业五大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落实落地,畅通农民成长成才渠道,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是提升农民职业教育质量效果。在专业课程建设上,科学开设与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和农民学习意愿。在教学模式上,坚持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远程教育与现场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结合、分散实习与集中实训结合。在教学管理上,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规范制度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立一套有农民职业教育特色,科学、全面、务实、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升农民职业教育质量效果。

  三是夯实农民职业教育工作基础。加快精品教材建设,推进各类教材之间的有机衔接。建设一批农民田间学校,真正在产业链上培养人才。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土专家做中职教育兼职教师,加快打造职业教育骨干师资队伍。

  四是拓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平台。及时总结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示范带动并加快推进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的农民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主动支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浓厚氛围。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调研组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