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种植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黑龙江北大荒鸭绿河农场种养大户带动增效益
· 蔬菜种植户的品牌梦
· 多举措防控草地贪夜蛾
· 匠心“种”出绿色酒
·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 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湖北省咸宁市扎实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纪实
本报采访组 何兰生 何红卫 王艳 孟德才

  “真是及时雨呀,我家两亩菜地有苗了!”贫困户曾江凤多日来的愁容终于展开了笑颜。11月7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福兴农业蔬菜育苗基地里,百余名前来领取蔬菜苗的村民排起了长队。

  今年秋伏以来,咸安区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天气,连续90天没下雨,农户种下的蔬菜和油菜苗成活率很低。得知这一情况,咸安区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投入20万元,在向阳湖镇、马桥镇等水源充足地培育60万株蔬菜苗,包括小白菜、西蓝花、花菜、生菜等8个品种,成苗后免费发给农户,为农户顺利开展秋冬播提供了保障。

  这是咸宁市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9月以来,咸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到位”“四个注重”的指示精神,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主动出击,重点发力,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入查找解决问题,切实用“守初心”和“担使命”的扎实举措凝聚起推进咸宁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以为民解忧为基点

  ——瞄准群众最急最需最忧最盼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推动主题教育取得突出成效

  一脉温泉韵,满城桂花香。

  9月11日,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咸宁大地拉开序幕。与第一批主题教育相比,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全面推移,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同群众的联系更直接,面对的矛盾问题更复杂,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

  如何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突出成效?咸宁市主要负责同志在全市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表示: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和省委对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咸宁实际,精准落实重点举措,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确保取得预期效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谱写新时代咸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作为推进主题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深入调查研究是洞察民情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批主题教育甫一启动,咸宁市市领导就带头领衔30个重点调研课题,采取“蹲一点带一片、联系一个部门、带动一个系统”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每人明确1-2个专题,直奔一线开展“蹲点式”“暗访式”“体验式”调研。截至10月28日,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按照主题教育安排开展专题调研8742次,边调研边解决问题1110个,形成调研成果779篇。

  问题明确了,就要不折不扣抓好整改。10月,咸宁市出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损害群众利益等19个方面问题进行专项整治,采取“到调研现场解决一批、乡镇街道承办一批、县市区研究解决一批、市级领导牵头领办一批”等方式,对马上能办的340个问题全部“一线办公”现场解决。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强调,整改落实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要以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严实作风,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把整改落实贯穿始终,真刀真枪解决实际问题,以整改实效和发展成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向问题“叫板”,群众才会“叫好”。主题教育期间,嘉鱼县交通局发现县域内的武赤线(连通武汉、嘉鱼、赤壁三地的交通主干道),由于车流量大,路面老化严重,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百姓出行。为此,嘉鱼县交通局投资1.4亿元全面启动对武赤线的大修,道路改扩等提档升级工程结束后,通行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希望老百姓从主题教育一开始就看到行动、感到变化、得到实惠。”嘉鱼县委书记胡春雷说。

  咸宁下辖的赤壁市同样把解决交通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赤壁市内的107国道、旅游快速通道路况虽好,但车、人流量大,又没有路灯。而沿线村庄密集,夜间行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给沿线居民带来诸多安全隐患。为此,赤壁市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在道路沿线新建路灯4000多盏,10月底已全部投入使用。

  水是生命之源。如今,通城县麦市镇向阳社区平等六组的37户农家吃水再也不是难题了。“以前,我们用抽水泵,水压不稳,水量有限,遇到天气干旱,一滴水都没有。现在有了自来水,终于不用为吃水发愁了。”10月18日,看着清澈的水流从水龙头里喷涌而出,通城县麦市镇向阳社区平等六组村民何国胜脸上笑开了花。而这,则归功于全市统一组织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主题教育期间,仅通城县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中,两年规划总投资17511.7万元,力争实现2020年末全县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咸宁市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市委主题教育重要整改专题,今年已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80多个,覆盖受益人口30余万人。

  

  以助力脱贫为重心

  ——聚焦脱贫攻坚焦点难点,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主题教育与脱贫攻坚等工作的有机融合

  咸宁是一个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身的重点贫困地区,是湖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3年,咸宁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3万人,贫困村192个,贫困发生率17.9%。近年来,在咸宁市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行百里者半九十。咸宁脱贫攻坚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余下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市尚有1个贫困县、12个贫困村、2.3万未脱贫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借着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契机,咸宁市各部门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展开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对脱贫攻坚的职责使命、任务要求、方式路径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主题教育,给我们扶贫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今后开展工作带来了新思想,注入了新精神,凝聚了新力量。”咸宁市扶贫办主任顾兴旺说。

  主题教育学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推动中心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上。因此,不能把主题教育当成一种孤立的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其对于其他工作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注意推动主题教育与当前最紧迫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机融合。这一认识已经成为咸宁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

  村民脱贫难,往往是因为缺少产业。产业难落地,则是缺少有效果、可持续、易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面对这一问题,在主题教育期间,咸宁市农业农村局尤其注重对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搭上产业发展快车。“农民是农业农村部门服务的主要对象,农业农村干部离农民更近,更要拿出扎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为农民服好务,让农民过上更红火的生活。”咸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文说。

  在嘉鱼县高铁岭镇,记者发现临近公路的竹园和山林里,安放着一栋栋天蓝色的方形钢结构棚舍,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是当地村民用来养鸡的“鸡别墅”。“一亩林地放一栋,每栋限养50只土鸡,一年增收5000元。”嘉鱼县林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亮将这种养殖模式称之为:“135”林下生态养鸡模式。

  “一亩林地养50只最为合适,排泄物刚好用作林地肥料,如果超限养殖,则会产生污染,鸡也容易生病,而养殖密度过小,就赚不到什么钱。”在张亮的带动下,很多村民都投身于这种投入小、见效快的养鸡模式。

  九龙村三组贫困户李茂鉴今年置办了14栋“鸡别墅”。记者现场看到,李家门前的竹林里,一栋栋“鸡别墅”甚是打眼,一群群土鸡在林下自由啄食,林间还放置了10多个废旧汽车轮胎,里面堆满了刚生下的绿壳鸡蛋。“一只鸡一年可以赚回100元,今年脱贫没问题。”李茂鉴信心满满。

  在崇阳县,记者发现当地普遍推行“4+X”产业扶贫模式。“4”指的是以楠竹、油茶、茶叶、水果为代表的崇阳县四大主导产业;“X”指的是一批短平快增收产业项目,包括菜牛、食用菌、药材、大棚蔬菜等20多个门类,贫困户可以自主选择。“4+X”产业模式,因地制宜、按需施策,充分激发了贫困户的自主性,提高了扶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近年来,农旅融合成为激发乡村活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立足山水资源禀赋,融合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成7.1公里生态旅游扶贫公路、1.4公里沿河大道,将孔雀园、古民居、太空莲基地等旅游景点“一线串珠”,助力石门村成为周边地区乡村休闲度假游的首选地。

  “9月以来,我们通过发动群众搞好人居环境整治、启动石门水库水质净化等主题教育整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颜值和村民的精气神,更加坚定了走乡旅融合道路的信心。”南林桥镇副镇长申丽萍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1月底,石门村全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万元;新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5个,发展民宿及农家乐20家,1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近年来,通山县围绕‘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等绿色扶贫产业,有效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带动更多贫困户‘山上生金、水里流金、屋顶披金’。”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说。

  

  以乡村振兴为指引

  ——立足长远谋划未来,汲取“守初心、担使命”的精神滋养,书写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聚力脱贫攻坚,打造幸福乡村。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守好初心、担好使命,需要做好两篇大文章:一篇是创造中国城市文明新辉煌,一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处理好城市乡村之间的有机衔接。这之中,乡村振兴无疑是更为光荣和艰巨的使命。

  为此,开展主题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落实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来,让乡村振兴的果实滋润亿万农民的心田。

  深秋时节,走进嘉鱼县官桥镇官桥八组,只见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一排排漂亮的别墅小楼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南北两侧的湖水宛如碧绿的玉盘。

  然而,谁能想到,这微风拂来松涛阵阵、一派静谧舒适的田园风光背后,只是一个由67户247人组成的村民小组。40年来,官桥八组经历了4次大发展,乡村振兴气象初显:经营着拥有12家下属企业的“田野集团”,制造出用于“神舟”飞船的高科技产品,生产的桥用缆索出口世界各地……截至2018年底,官桥八组集体总资产达30亿元,村民年均纯收入6.6万元。

  “官桥八组喜洋洋,家家住进小楼房,子女成长有补助,毕业高薪聘上岗,大病医疗可报销,免费体检保安康,退休养老还拿钱,快乐幸福长又长。”这首歌谣成为八组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联合国官员实地考察后感慨:“这里与发达国家的农村相比毫不逊色。”

  八组的巨变,离不开一名共产党员几十年如一日为村民谋幸福的努力与奋斗。他就是官桥八组组长、田野集团董事长周宝生。“我热爱我的家乡,我要用毕生的精力建设好我的家乡,让我的乡亲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这是周宝生一以贯之的初心,也是官桥八组华丽变身、实现振兴梦想的精神密码。

  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期间,咸宁大地涌现出更多周宝生式的干部,他们把汗水浇灌到脚下的土地上,把初心映照在发展的旗帜上,为咸宁乡村振兴注入全新的能量。

  咸安区高桥镇党委书记王顺荣近年来被人称为“萝卜书记”。为了帮高桥镇白水畈村的萝卜找到发展出路,王顺荣积极谋划、多方奔走,通过打造综合性萝卜产业园、推动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不仅使得白水畈萝卜身价倍增,还加速了高桥镇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步伐。

  “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是嘉鱼县簰洲湾镇党委书记涂秋意就职以来立下的誓言。为了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她深入村组一线,克服多重困难,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三资”合同的清理与规范,既激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又鼓舞了乡民谋振兴的斗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今年9月-12月,咸宁市干部群众用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下,诠释了“初心”如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生根、发芽、壮大,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征程上,咸宁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坚定的信心,去书写咸宁高质量发展的璀璨诗篇。

  (采访组成员:何兰生 何红卫 王艳 孟德才)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