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钟萍分享她的年画新创作故事。
11月22-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手艺网、山东省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新年画·新生活”——2020年画传承发展大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
大会邀请年画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设计师、企业代表、媒体等齐聚一堂,集思广益,探讨年画振兴的措施、方法和路径,通过倡议发布、论坛对话、考察走访、主题传播等环节的开展,鼓励年画新创作,赋予年画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为推动年画融入时尚与新消费,形成新的业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年画“卖萌” 更对味当代人的审美
漫画化的表现手法,让绵竹年画博物馆创作部主任章昉的年画作品憨萌可爱。在年画新创作论坛上,她把自己的创新年画作品称为萌年画,萌财神、萌仕女、萌门神……“既然是全民卖萌的年代,那就让年画也卖萌,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五路达通财神,我对人物进行了卡通化处理,使其造型更加抽象,省去了人物的眼睛,用一笔红晕替代,让写意的笔触更为凸显,同时给人更多想象空间。”章昉说。除了“卖萌”,她还在一些作品的设色上吸取了一些当代波普的风格,有排列的效果,就是想让传统与当代的波普进行一种碰撞,也是一种尝试。
山东潍县木版年画传承人张运祥也一直致力于创新,他分享了他的最新年画作品《二十四节气》,作品构图上借鉴了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特点,画面留白更大,色调上更淡雅,与现代家居家具风格更协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二十四张图画,分别对应二十四个节气,可以一个节气张贴一张,让生活更有仪式感。”张运祥说。
用年画的语言反映当下的新生活,这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副社长、杨家埠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志滨的尝试。他说,年画的特长之一就是善于讲故事,他用系列年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从恋爱、结婚、妻子怀孕、有孩子等等,他的最新创作是党史百年——用杨家埠木版年画来画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他说:“当代杨家埠新年画传承性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的传承思想和创作理念。使年画创作更具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创作出既有传统吉祥寓意又有当代审美的新年画作品。”
链接现代人的情感 市场经济下的生存之道
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传承人刘钟萍是一位90后,“我面对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人,我要让年画跟现代的人们产生关系,发生故事,让更多的人在年画里有他自己的故事。”她告诉记者,她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年画里的诸神复活”。
什么是“年画里的诸神复活”?她解释说:“年画中有很多是祈福纳祥的,比如佛山木板年画中的和合二仙就是祈求好姻缘的喜神,但是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于是她在年画和合二仙写上了‘脱单神器’4个字,年画依旧是原来的传统年画,但与当代年轻人的脱单愿望联系起来之后,以前没卖掉的几百张喜神年画,一下子就卖完了,都想请回家帮自己脱单。”
总结了“喜神和合二仙脱单神器”的成功经验之后,她就按照这个思路,结合当今人们的主要需求,回到经典的年画里找对应人们需求的神仙,用吸引现代人目光的热词来让传统年画的表达符合现代语境。于是,有了“一个亿小目标的财神”“考神状元及第逢考必过”“天姬送子儿女双全的二胎神器”“新房入伙镇宅神器紫薇大神”等等,她把这样的做法取名为“年画里的诸神复活”。
另一位90后钟星琳,则是另辟蹊径来探索年画在市场经济下的生存之道。钟星琳来自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滩头年画高腊梅作坊第四代传承人。她的爷爷钟海仙,奶奶高腊梅和父亲钟建桐,都是滩头年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怎么样保持古老年画的韵味,又让年轻人喜爱,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单纯去培养人们对年画文化的热爱是很难的,但是如果通过提高年画的使用价值,让它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让大家主动产生兴趣,这样会不会比单纯地去普及年画技艺知识更管用呢?”
为了让年画从各行各业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钟星琳在2018年各界关注非遗的火热时期,开始了非遗+的各种跨界活动,与房产、汽车、餐饮、旅游景区等各个行业的企业合作策划年画活动及企业定制。“就是在半个月之前,肯德基还跟我来策划说,我们今年可能会在长沙先试点做一个年画主题的肯德基的门店。”钟星琳说,“我们团队还设计了‘年画公交车’,这个公交车开上了杭州的街头,成为一道非常亮丽的移动风景。”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一些建议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员刘莹认为,在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中,一定要分清到底谁来做创新,谁来做传承。传承人首要的还是要把家底给摸清,把自己好的传统,当地最具特色的东西要传承下去,一定要多看好作品,多看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精华的作品,在年画的传承和创新中,传承人一定要严格把住自己的地域特色。年画产品最好也要做好三个分档,有古法制造的,成本比较高的原汁原味的一类作品;有一些适应市场、适应大众的平价产品;还有一些衍生的旅游、生活产品等。
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副教授赖冰梅认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实际上是遗产和资源的关系。我们把年画当做文化遗产来进行创作的时候,和年画作为创作资源来使用,应该是不同的。文化遗产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年画作为资源来进行创作,以需求为前提,资源的转换只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标准就可以,这应该是一个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联合,需要创作者、设计者、企业、市场等等一起来行动。
在年画的传统与创新问题上,虽然大家众说纷纭,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努力点,就是让年画重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