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综合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甘肃宕昌县深贫村脱贫攻坚现“蝴蝶效应”
· 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在郑州举办
· 全国农民画创作展巡展在京举行
· 科技助力社会应急管理创新座谈会在京举行
·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广西将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水平
· 图片新闻
· 农行嘉善县支行: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科学发展示范点”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1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甘肃宕昌县深贫村脱贫攻坚现“蝴蝶效应”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鲁明

  

  

  

  

  在分红大会现场,参与分红的群众喜上眉梢。刘辉 摄

  “原来,我们村是周边地区最穷的,村里立地条件差,群众没有增收的支柱产业。后来在市政府办公室的帮扶下成立了劳务、蔬菜产业、养蜂三个合作社,现在乡亲们不仅挣钱有了渠道,年年还能领分红。”11月28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官亭镇付家村的广场上,望着上台领分红的乡亲们,村文书付文先喜笑颜开。村里人均不足一亩地,以前大家住的是两层土坯房,人畜混居,条件差,现在不仅整村脱贫,每家每户住上了小洋楼,收入还稳步增长,2017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2018年超过6000元,今年预计能跨过7000元大关……

  付家村所在的秦峪沟流域,是官亭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之一,流域内的6个村全是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合作社不光支持了我们一个村的发展,还带动了秦峪沟流域其他几个村,大家一起‘红火’了起来。”付文先说。记者在秦峪沟流域采访时也发现,当地采取“以一村带五村”的办法,推动该流域内的几个贫困村发展,脱贫攻坚呈现出了“蝴蝶效应”。

  “去年4月,我们付家村蔬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主要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共带动了付家村、杜家村、张坪村、大村村的120户508名贫困群众发展。”在合作社分红大会现场,付家村蔬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仇平义说,2017年以来,在陇南市政府办公室的帮扶支持下,付家村积极探索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出了“党建引领、支部带动、合作社推动、贫困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合作社成立时,付家、杜家、张坪、大村4个村的贫困户以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210万元。陇南市还帮助争取广东商会陇南籍企业家为合作社捐赠了5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

  “付家村人多地少,所以合作社流转了杜家村、大村村的60亩土地,建成了40座新型双层钢架食用菌种植大棚,种植香菇、木耳。”付家村帮扶队队长、第一书记蒙亚龙说,为了更好地帮贫减贫,付家村蔬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每年按照入股资金的8%对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在此基础上,合作社会根据全年盈利情况,对盈利部分给贫困户二次分红。合作社还吸纳贫困户入社务工并指导其学习食用菌栽培及管护技术,增加务工收入。

  “今年,官亭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实现盈利100.7万元,为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放工资31万元。”官亭镇相关负责同志说,今年截至目前,付家村蔬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同时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劳务收入13.7万元。此次分红大会,镇里除对付家村等村庄的合作社入股群众按股分红外,还表彰奖励了全镇20个脱贫致富示范户、最美家庭户、公益性岗位先进个人、最具发展活力合作社,希望以此进一步提振干部群众促发展、谋振兴的信心。

  “付家村的全面发展,就像是给秦峪沟流域的脱贫攻坚打了一剂‘强心针’。”宕昌县相关负责同志说,从2017年帮扶付家村开始,陇南市政府办公室就坚持着眼于整个秦峪沟流域的发展,以“一村带五村”的思路推进流域内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事业。3年来,这些深度贫困村的住房、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发展等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付家村、大村村和仇家山村已成功脱贫摘帽。

  记者在张坪村采访时了解到,从2017年起,该村就种植优质花椒苗,昔日的荒山荒坡上如今已长满了花椒树。今年张坪的花椒产量达1万斤,收入60万元。同时,当地群众在花椒树下套种的130亩辣椒,产量达4万斤,收入8万多元。

  事实上,不只是在张坪村,如今在秦峪沟流域,花椒、核桃、乌龙头等产业已实现“多点开花”,养蜂、养猪的效益节节高升,花椒合作社、大鲵养殖合作社、农特产品加工厂、手套加工车间、劳务合作社等发展迅速,整个流域增收致富的“发展引擎”已逐渐形成……

  记者发现,陇南以“一村带五村”推动秦峪沟流域发展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还吸引了许多原本长年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发展,这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集聚了人气、积蓄了力量。

  大村村民仇冯代原来在外面打工,现在他负责种植9个香菇大棚,年产香菇5万袋。食用菌产业给他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不用再背井离乡地去挣钱了”。大棚建成后,仇冯代主动和村党支部、村委会联系,在种植、运输、销售用工过程中,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务工,先后带动了32户122名群众脱贫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