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苗族服装,手持竹编杯套,一位年轻姑娘从容自信地向人们介绍着赤水竹编文化的来龙去脉。她是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传承人,也是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更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贵州团里最年轻的代表——她就是“90后”工艺美术大师杨昌芹。
初入赤水 竹乡学技
杨昌芹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的一户苗族人家,父亲早逝。15岁那年,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杨昌芹放弃了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打了一年工,我决定用存下来的钱回县城读职校,学习一技之长。”正是这次重返校园的决定,让杨昌芹从此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印江民族职业学校期间,主修幼师专业的杨昌芹每年都稳居全校第一。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政府资助下到赤水学习竹编,受到大同镇竹编工艺师陈文兰的指导。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竹编工艺需要经历二十多道工序,杨昌芹从最基本的选竹、砍竹、锯竹学起。
尽管困难重重,杨昌芹却从未想过放弃。她一直牢记着爷爷教导她的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如今的杨昌芹已是贵州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她手上的疤痕也成了那段辛勤时光的真实见证。
重返赤水 由技而艺
在职校学期结束后,杨昌芹放弃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机会,重返赤水,继续拜在陈文兰门下。与公办幼儿园的“待遇”相比,从事竹编行业的第一个月,杨昌芹到手的收入仅有380元。“亲戚们还开家庭会议来劝阻我”,杨昌芹笑着说,“都说竹编这个‘冷门’行业没啥奔头,女孩子家还是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家人的担忧并没有动摇杨昌芹的心意:“也许未来的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优越,但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怀揣着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杨昌芹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进行技术改进,创造性地将平面竹编发展为立体竹编,设计了“竹编茶壶”等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工艺产品。2015年,杨昌芹当选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昌芹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行业中去,让老技艺不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