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毅教授(中)在指导团队研究人员。
编者按 淡水珍珠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业的细分领域,其实体量并不算大,然而后续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却极具吸引力。近年来,在环保压力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这样一个被误解为易造成“重污染”的养殖品类,也逐渐受人关注,养殖户们更是挣扎其间。
为了推动淡水珍珠蚌的养殖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历经20年的摸索,先后育成“康乐蚌”和三角帆蚌“申紫1号”两个新品种,为这一细分领域“蹚出”了转型方向,“鱼蚌混养”的技术模式更是意义超前。
“我们一直着眼于推动淡水珍珠行业从高产出走向生态高质量发展,目前团队在淡水珍珠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领域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我们感到很欣慰。”在安徽宣城毕桥镇南漪湖淡水珍珠养殖场,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白志毅看着秋阳下熠熠生辉的养殖水面由衷感慨。
作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淡水珍珠贝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2019年荣获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白志毅完全有资格欣慰。别的不说,过去的二十年里,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先后培育出了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康乐蚌”和三角帆蚌“申紫1号”两个新品种,这也是目前仅有的2个淡水珍珠养殖新品种,可以说,团队凭着“一己之力”扛起了引领产业方向的大旗。
育出特色新品种
王正是金华里浦人,24岁退伍后就一头扎进珍珠养殖行业。过去的二十年里,他亲身经历了珍珠行业的大起大落。前十年,珍珠养殖户们一个个都富了起来,后十年,不少传统养殖户过上了“如丧家之犬”的日子,养殖风险大不说,又因为环保问题处处被赶、被罚。特别是最近两年,受到贸易等问题的影响,淡水珍珠行业可谓雪上加霜,整体行情下降了三四成。
“我们因为常年跟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保持紧密合作,拥有人无我有的新品种,所以效益很好。”王正说。
珍珠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记者完全能够理解王正等众多珍珠养殖户们受到各地排挤、驱赶时的心情;当然,更为王正走上生态绿色高品质发展道路而高兴,因为只有每个养殖户都理解了“一颗珠和一斤珠的关系”,中国的淡水珍珠行业才能开辟出新天地。王正的高效益,正得益于最先享受到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的新品种成果。
据介绍,作为团队科技服务行业出效益的第一个里程碑,“康乐蚌”产珠量和平均粒径增大20%以上,有效推动了我国优质大型淡水珍珠养殖生产。三角帆蚌“申紫1号”新品种的最大特点是贝壳珍珠质深紫色,紫色个体比例达95%以上,所育紫色珍珠比例提高40%以上,团队创新了彩色珍珠的培育方法,实现了稀有紫色珍珠的规模化生产,2018年和2019年合计繁殖新品种小蚌8000万只,养殖效益提升50%以上。
“我们正密切配合海洋大学团队研发更好的品种,生态、绿色、高品质发展一定是依靠科技新品种推动的,这是我们养殖户二十年经验教训得来的真知灼见。”王正说。
政企研合作育种理念深入人心
在毕桥镇南漪湖淡水珍珠养殖场里,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长江南漪湖水系基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要养殖贝类种质创新和规模化制种基地”。除了课题负责人白志毅教授,还有十多位课题骨干,而基地负责人王正,是唯一一位“农民”课题骨干,作为金华市浙星珍珠商贸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他主要负责珍珠贝优质种质规模化制种和养殖示范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
政企研合作早已被公认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模式,因此,养殖企业加盟合作项目司空见惯。可是,养殖场负责人加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并承担优质种质规模化制种和养殖示范总体设计与实施的,并不多见。
珍珠品种选育,可以说是所有养殖品类中最复杂的。过去二十年,团队先后获得2个新品种,这其中养殖户的贡献不可小觑。白志毅教授告诉记者,农业科研成果根在大地,只有和那些既重视行业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养殖户密切合作,才能实现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的理想。
没错,大学不缺科研力量,而养殖户的技术来自实践,只有双方紧密合作,小池塘里的珍珠养殖新成果才能符合大池塘的养殖实际,探索出“千斤鱼捌佰蚌”的生态养殖新模式,既净化了水体,又提高了水面产出效率。
记者发现,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根植大地的理念已经传承了下去。
在毕桥镇南漪湖淡水珍珠养殖场记者偶遇了温鹏超,小温是白教授的硕士研究生,2018年秋季入学,他的研究方向是贝类遗传育种与种苗工程。小温在研究生面试期间受到白老师的启发,2018年7月初就自觉来到该基地,向师傅们学习如何育苗、插片,检验选育和插片效果。陆陆续续到基地好多次了,每次来都待上至少三四天。
“跟工人师傅在一起,能很快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到的都是真把式,这样的经历太宝贵了。”温鹏超说。
做调研出报告推动行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成立于1998年,研发攻坚的路上,一直重视与企业的联合。团队除了与浙星珍珠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外,还先后与江苏吴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浙江诸暨王家井珍珠养殖场、浙江七大洲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武义伟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江西万年凤珠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紧密合作,联合培育新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应用。
团队先后参与制订了《三角帆蚌》国家种质标准,成功培育出了“康乐蚌”和“申紫1号”新品种;“淡水珍珠蚌新品种选育与养殖关键技术”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还曾编写专著《淡水珍珠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
如今,团队的发展和变化有目共睹,但是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的初心没有丝毫动摇,他们不仅专注于特色新品种的培育,还肩负起更大的历史使命。
2018年1月,中国渔业协会主持召开“中国珍珠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后,协会委托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养殖团队编制《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制订《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协会提出一年内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也是对团队过去二十年积累的检验。现在看来,白志毅和团队青年学术骨干经受住了考验。”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回忆起《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出炉的过程,表示满意。
据介绍,团队接受任务后,研究人员分赴浙江、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5个淡水珍珠主产省17个县市开展调研,几易其稿形成《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张国范首席专家、中国渔业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王德芬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要养殖贝类种质创制与规模化制种》项目负责人柯才焕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2019年3月在《中国水产》杂志全文刊出,成为地方政府制订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团队为主制订的《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也于今年9月发布。
“如果团队不是从一开始就注重育人,如果人才不是长期深入基层,是很难完成这项任务的。”李家乐说。没错,不注重育人,育成的人才不深入基层,谈什么成果,又拿什么实现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