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都贵玛老人坐在窗前,用橘红色的头巾包住苍白的头发,脸上爬满岁月的痕迹。她不时望向放在桌子上的手机,那里有她59年前抚养过的20多个孩子建立的微信群,孩子们经常在群里与额吉(蒙古语意为妈妈)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都贵玛和她28个孩子的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在全国流传。前不久,这位博爱行善的蒙古族老人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1960年的一天,牧羊姑娘都贵玛被招进内蒙古四子王旗临时建立的保育院工作,一下子成了28个孩子的额吉。那一年,她18岁,尚未成家。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陷入物资匮乏、食物奇缺的困境,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被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面临死亡威胁。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3000名孤儿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他们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在那个缺医少药、生活艰苦的年代,在都贵玛10个月的精心呵护下,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没有一人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如今,这些孤儿们也已年过花甲,子孙满堂。
上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1974年,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她,抛下家里的牧活,参加旗医院组织的培训,跟随妇产科医生学习接产技巧及产科医学知识。
她把牧业劳动之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产科医学技术上,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间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3日电